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加速国际化进程 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强国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07
核心提示: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2011年有望超过1900万辆,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
  
     2010
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2011年有望超过1900万辆,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要实现新的发展,走国际化道路已成为必然选择。
 
    什么是国际化?

    关于国际化,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近些年,不少民族品牌的汽车,也包括零部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还有的企业在国外投资办厂,收购国外企业等。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欣喜。然而,业内部分人便以此为论据,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国际化了,并为这种所谓的国际化欢呼鼓掌。
 
    笔者认为,以上事实只能证明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了很大进步,但离真正的国际化还相差甚远。目前业内达成普遍的共识: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我们与欧美等世界先进的汽车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以出口为例,我们的汽车进入国际市场,首先是竞争力低,卖不出好价钱;其次是出口目的地还大都属于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实事求是地讲,我们还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与别人同台竞争。
 
    岂止是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也是如此。一位朋友告诉笔者,他买了一辆国内品牌的轿车,买来3年,修了3年,这还是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品牌车。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自主品牌较合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国人不愿买国产车,说明了什么?说明仍有差距。
 
    从表面看,我们产品的问题只是存在于某个部位和方面,但实际反映出的却是在技术、质量、性能、服务、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上的全面综合的差距。不是某一个点,而是整个系统;也不是差不多,而是很严重。
 
    如此状况,我们还能认为刚刚把一部分产品卖到了国外就是国际化吗?此时此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沾沾自喜,以至于彩旗飘飘、凯歌阵阵,又报喜又庆功呢?
 
    笔者一直认为,国际化的首要条件是产品、技术、性能、质量、服务等要达到国际的通用标准,以及国外市场所要求的水平。达到这个标准,比卖出去多少辆车、收购几个国外企业、建设多少家工厂更有意义,因为这是成功国际化的基础。
 
    其次,我们不要狭义地把国际化等同于走出去,在国内市场与跨国企业同台竞争也是国际化的表现之一。只有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走出去的步伐才会更加坚定。
 
    法士特有这样一条标准:什么时候我们的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司同台竞争,并占有一席之地,那才能叫作国际化。要实现这个国际化,中国的汽车工业还有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谈到国际化,笔者还想谈一谈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另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人民币升值。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了30%,如果再加上中美两国的通胀率,实际升值已经超过了40%。这不意味着我们出口相同数量的产品时损失了百分之几十的收入,更糟糕的问题在于,它将在严重遏制我们产品出口的同时,使外资产品以更低廉的价格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对我们现有的汽车工业造成极大的冲击。
 
    打个比方,一辆10万元的中国车,原本卖到美国只要1.2万美元,现在,同样的一件商品卖到美国就要接近1.6万美元。很显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出口贸易极为不利。同理,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人民币升值一定的比率,那么,进口汽车价格将相应下降,国产车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价格也要有相应幅度的下调。很明显,人民币升值将压缩国内汽车企业本不丰厚的利润空间,我们原有的国产品牌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挤压。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美国迫使马克与日元升值,曾给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带来很大麻烦,几乎一蹶不振。在1969年到1978年以及1985年至1990年,日元和德国马克同时经历了两轮大幅升值。两种货币的升值幅度均大大超过了40%。其中,1985年9月22日签订的《广场协议》以及随后日本经济的遭遇,至今令人谈虎色变。好在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基础坚实,它们的汽车品牌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虽然困难重重,最终算是挺住了。中国则不同。客观地讲,中国汽车工业的品牌建设尚处在国际化链条中的末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后果将更为严重。10月中旬,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对一项法案的程序性投票,这项法案旨在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继续升值。而在刚刚闭幕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奥巴马再次提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他称“人民币被低估”,这导致中国商品变得更便宜。如果真要按照美国人的意愿,使人民币继续升值,以现有中国汽车工业的水平和自主品牌车的市场表现,自保尚且不易,又何谈国际化进程!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

    用不着遮掩。一方面是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外面的压力洪水猛兽般滚滚而来,中国的汽车工业正面临着新的巨大的危机。我们应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
 
    面对危机怎么办?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当务之急就要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了解和掌握新形势、新特点,学习和借鉴国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地提升自我,坚持和加快自主创新,开发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先进产品。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抗衡对手、战胜对手,实现发展。
 
    我们常说,危险与机遇并存。当前的种种压力,正好可以激发出我们巨大的动力。这也正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新的和更大的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之路也必将由此踏上新的征程。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的汽车工业面临着实现新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中国有着稳定的政治体制,决策高效,雷厉风行。这一点在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使汽车工业的发展得到了良好的保证。其次,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还不发达,大量的基本建设项目等待开工。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汽车正在进入家庭,为汽车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再有就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汽车工业由小到大,迅猛发展。无论产业基础还是管理水平等,起点都比当初的欧美要高,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另外还有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和勇于拼搏等特质。这都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今天所经历的问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样也经历过,各国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切问题都将在发展中不断解决、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现在大家知道,日本汽车在美国,同档次、同排量中卖得往往比美国品牌的汽车贵,因为它的性能优良,做工精细,故障率低,保值率高。但是50年以前,日本东京的出租车司机经常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日本车故障率高,经常坏,他们挣不到钱,因此他们要求日本政府允许他们买欧美的车。25年前的1985年,当笔者第一次到美国的时候,美国人说他们把日本车叫作阳春车,是说那时的日本车简单,舒适性差,口碑也不好,卖得非常便宜,一辆只有几千美元。现在,日本车已经在美国遍地开花,丰田更是一跃登上了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
 
    对比日本汽车工业50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更有理由对中国的汽车工业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现在的起点比它们当时要高。丰富的技术积累、广阔的市场前景都告诉我们,无论是中国的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国际化之路都将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阔。
 
    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目标,就是要以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参与竞争,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虽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诸多困难,但凭着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中国的汽车工业必将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汽车工业强国。
 
 

中华压铸网

线上服务:资讯,订单,人才,行业报告

线下服务:会展,考察,培训,技术咨询

ID:cndcyz

中华压铸网公众号

国内压铸行业颇具影响力一站式服务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