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内新一轮“造车运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员日前明确表示,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
如果说风电、太阳能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有关部委还有争议,尚需通过进一步调查和核实才能得出最后结论的话,在各地蜂拥而上、只争朝夕的“造车运动”和“造车热情”下,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虽说尚没有到水泥、钢铁等行业那样的局面。
汽车产能过剩,首先源于市场各方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需求情况的误读。的确,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这个市场不是无穷的,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如果单纯用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预测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不仅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会让中国的很多城市、居民生活区、道路等都陷入无法持续发展的严峻局面。
事实上,近几年汽车消费需求的扩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两年来对汽车消费需求的刺激,已出现了汽车消费脱离城市可容纳能力的现象。未来几年,绝不可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消费需求。而相关机构对我国汽车消费需求的预测,却是完全按照这几年消费市场需求及家庭情况进行的,既不科学,也不客观。
汽车业是投资大、产出高、带动性强的产业,这对于热衷于投资高强度、产出高水平、GDP快速增长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有着强大吸引力。也正因为这样,地方政府可以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都给予这些汽车企业。而各大汽车生产企业,特别是国有汽车生产企业,也在盲目追求规模、数量中,失去了对未来市场的客观分析、准确研判、科学决策,本着“我不投也会有人投”思想,盲目投资、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更复杂的是,这种现象还在进一步的扩大和延伸,有的还冠之以新能源汽车等面目出现,给控制和监管带来更大难度。
对汽车消费市场判断的失误,带来汽车行业产能的过剩,而汽车行业产能过剩,必然带来汽车市场的恶性竞争。笔者特别要提出,现在需要厘清思路的是,虽然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但也绝不能违反市场规律,盲目、无序发展,更不能放弃自主创新这一主题去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的扩大。
所以,对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多管齐下,尽快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切不可重蹈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覆辙。
首先,进一步细化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制定全国统一的汽车产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地方政府制定的汽车产业发展计划列入全国统一的规划之中,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规模和数量,绝不允许地方和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和数量。
其二,加强汽车市场消费需求的调研,客观、科学、准确地分析未来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各汽车生产企业下达控制指标,防止汽车生产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
其三,加大汽车产业投资控制力度,对盲目扩大投资计划、提高投资强度的企业,要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以限制和处罚,特别对不符合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要严加控制和约束。
其四,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坚决杜绝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汽车项目而无序给汽车企业优惠政策的行为,发改委、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要严格审批程序,金融部门要严把信贷关,决不允许给汽车项目审批、供地、放贷等随意开“绿灯”。
其五,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品种的企业,反之,则要严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