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发展的变数增大。
2012年6月9日,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是年5月份乘用车的销量为128.19万辆,同比增长22.6%。在没有依靠政府刺激的前提下,中国汽车行业出现了强劲的复苏迹象,暂与一季度市场持续回落的状况作别。
在宏观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中国汽车市场5月份的表现能够延续多久,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报汽车研究院与盖世汽车网就下半年市场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联合调查。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6月11日至6月17日,参与人数1291人。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车市在下半年继续保持强劲复苏的态势。其中,有47%的人士预计下半年车市的增长速度将低于5%,有42%的相对乐观者认为这一数字将在5%-10%之间。而认为下半年车市将保持两位数增长的人寥寥无几,占投票总人数比例仅为11%。
市场悲观情绪加重
过去一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的持续低迷让许多机构与专家对中国车市的预测变得十分谨慎。过去十年里,汽车销量的突飞猛进给中国社会与环境带来了种种压力,其中交通拥堵让城市居民与当局者尤为头痛。去年,北京与贵阳等城市祭出了严厉的限购措施,这说明部分城市的交通压力已经到了不能承受之限。
随着PM2.5数据的公开,中国民众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汽车尾气作为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被列为控制和改善对象的预期正在加强。同时,能源压力和汽车行业利润外流严重也是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些利空使得多数业内人士对车市未来半年整体增势并不看好。
此外,中国政府今年经济发展目标首次“破八”,亦让人感觉到经济下行的压力。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需求很可能因此被推迟。
不过,中国车市并非全无利好。环保节能车型的推广计划、油价小幅回落以及降息都可能带动汽车销量的上升。而且中国车市强劲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城市化继续推进、中产阶层人口不断壮大以及大量家庭仍未购入第一辆汽车。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在接下来的半年中,事情不会如此乐观。
为刺激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政府在5月份宣布安排60亿元支持推广1.6升及以下排量节能汽车。不过,市场对此的反应并不热烈。
调查显示,仅22%的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节能环保车型的消费比例将增加;而多达59%的人认为SUV与豪华车等排量加大的车辆销售将继续火爆。剩下约19%的参与者对下半年车市消费结构是否将改善选择了“不好说”。
中国消费者向来偏好空间较大与排量较高的汽车,在传统观念中,买车是面子投资,而且小车的安全性不如大型车辆。同时,由于小排量汽车多数都由本土汽车企业制造,而它们的质量在消费者心目中依然不如外资品牌那么可靠。如今二次购车潮的来临也助推了消费档次的升级,加之油价回落,这些因素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短时间内转向购买节能环保小车的困难不小。
整体而言,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观望情绪在增加。
自主品牌被挤压
占据中国乘用车市场约四成份额的自主品牌,现在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近两年来,其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且有加剧的趋势。早在两年前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50%以上。而在今年下半年改善的可能性,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依然很小。调查显示,认为自主品牌可能出现集体好转的人仅占投票总数的13%,好转的前提是政府在短期内出台有效的扶持政策。约47%的参与者认为自主品牌的整体市场份额可能在下半年进一步下滑。同时,有32.7%的人士认为这一阵营的内部分化将加剧,而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随着合资汽车企业产品线的逐步下探,自主品牌赖以生存的中低档市场的空间被挤压;而受制于品牌与产品力都不强,近年他们试图制造中高档汽车的努力也收效甚微。
在2011年多项重大利好的刺激政策退出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开始一路直跌。除了少数有深厚政府背景的国有大型汽车集团,以及产销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企业外,数量众多的二线自主品牌的处境岌岌可危。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只有长安、奇瑞和吉利进入了乘用车企业销量排名前十位,而很多二线自主品牌前4个月的销量都不足10万辆。
与自主品牌一样,在汽车流通领域,悲观气氛弥漫。
多数业内人士不看好下半年汽车经销商盈利状况。其中多达55%的人认为他们的盈利水平可能在下半年进一步下滑,而约16%的相对乐观者认为经销商将维持与上半年一致的水平。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备案数据,截止到今年4月份,全国乘用车经销商(包括二级经销商、非法人机构)共计7万余家。4S店(不含微型车)约能达到2万家,2015年末约能达到3万家。按照2000万辆的市场规模来算,平均每个经销商一年仅卖280余辆,这对于建店成本动辄上千万的经销商来说无疑偏少。而基于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前景乐观,整车制造商网络扩张却在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