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核心技术、设备受制于国外厂商,中国LED产业链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技术、人才、专利,是国外上游厂商深挖的三道护城河。要越过这些鸿沟,需要技术积累、时间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
从技术原理看,LED发光技术是今后发光源的主流技术。目前,LED的照明主流技术已经成熟并产业化,品质不断上升、单位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是一个大趋势。各国政府都积极出台政策,支持这一产业发展。这些政策有力推动了当地LED企业占据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分走了LED产业链60%以上的利润,是这一产业最大的赢家;当地的LED照明民用市场也迅速启动,其环保节能效益不可估量。
在我国,国家和政府也相应的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十城万盏工程"。深圳也出台了一系列LED发展配套政策,覆盖产业园区建设、应用研发、公共技术平台、国际集中采购、专利联盟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政府的扶持,使得国内LED照明市场在政府买单的公用领域率先启动。但是这一系列的政府好像对LED产业作用并不明显,并出现两个怪像。
怪象之一:是谁投资LED谁得到当地的订单,地方政府将招商与LED路政应用结合,招商来一家LED制造商打造产业园、产业圈,当地的路政工程就全部使用其产品。而一些得到订单的制造商还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只能外购产品安装,其产品质量没有保障,致使有的城市LED路灯,亮一半暗一半;厂商自身也没有形成真正的技术、生产能力。
怪象之二::是某些地方政府以"能源合同管理方式对待LED路政工程,大部分货款以未来几年节省电费分成的方式支付。然而,国内LED制造企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银行融资平台、产品未真正形成,没有现金收入的"能源合同销售方式,使得企业不投市政工程没有生存能力,中标则可能死得更快。企业重融资、重拿单,轻视提升生产能力,也会导致众多LED产品的质量没有保证,从而伤害真正投入精力做品质控制、技术研发的企业,对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
中国的LED制造商们,是不是仍然要走向拼价格、拼关系、拼规模的红海?政府在这个新兴行业的起步阶段,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在引导行业上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仅仅是热衷于各种"节能秀、"环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