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关键是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并在人口增长、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之间取得平衡。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负荷严重,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节能减排有利于缓解能源资源不足,保护环境,有效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能源大量消耗、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节能减排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我国能源资源相对匮乏,但能源消耗巨大并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为14.3亿吨标煤,到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就达到28.5亿吨标煤,翻了一番还多,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我国火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国家的2—3倍。在能源有效供给不足,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可为有效缓解能源问题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我国开展节能工作以来,每万元产值总能耗从1990年的2.29吨标准煤降到2002年的1.10吨标煤,年均节能量810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约煤炭消费的6%,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次,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护环境,减轻环境负荷。随着我国快速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碳和烟尘排放量约占排放总量的70%以上,是引起烟煤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l3%,这意味着我国5年内少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将达到l5亿吨以上,这对缓解温室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节能减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我国从1979—2005年的27年间,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2%,而2001—2005年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10.2%,因而节能减排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包括:
第一,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
国家在电力、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煤炭等行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以钢铁行业为例,2005年国家公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2010年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73吨标煤,吨钢可比能耗降到0.685吨;2007年国家颁布《节能减排综合性方案的通知》,公布了“十一五”时期应淘汰的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落后生产能力;2008年制定了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包括《粗钢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标准》等。
第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是通过资源和能量高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对长流程、高耗能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钢铁行业,循环经济主要包括铁素资源循环利用、水循环利用、固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能源循环利用,它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还可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成本,改善环境,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三,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采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整体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较低,大力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节能减排能力,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