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泊头传统铸造落叶归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9-17  作者:未知

 

  泊头与佛山、无锡并称为我国三大铸造基地。像沧州铁狮子、东光铁佛、沧县铜钟等着名铸件,“虽没有明确记载说是泊头人做的,但泊头人肯定参与了。”泊头市铸造协会原秘书长苏洪升解释其原因说,“毕竟这儿是铸造之乡,都是铸造手艺人。”

 

  泊头市铸造协会原秘书长苏洪升说他有一个梦想:参与出演一部关于泊头铸造内容的影视剧。他听说泊头有位文化名人写了一部这样的电视剧脚本,文字早已完成,只是找不到投资方,所以一直未开机。遗憾的是,他既不知道是谁写的,更不要说要拿来看一看了。不过,即使这种看起来有些空穴来风的传闻,还是让他内心充满热情。然而,他也清楚,自己注定是要失望的。

 

  感慨来自99日下午四点多,电话微微合上的那一瞬间。苏洪升拨通铸造协会一位朋友的电话,向其打问泊头传统铸造现状,对方告诉他:“一家也没了,别费劲儿找了。”苏洪升开始有些不相信,向对方提示到:“几年前我还记得营子村有那么一两家啊?就是铸铁锅,然后出口到朝鲜……”“没了,没了,别费那劲儿了。”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泊头传统铸造,已经由几年前申报非遗时,还有一两家,到如今,一家也没有了。这样的事实清晰地摆在苏洪升眼前。

 

  希望有一部影视剧来传承其铸造文化,还是将自己对泊头铸造的热情,在退休之后,得到再一次的宣泄?此刻,他也说不清是什么心情。或许有那么一点点失落、一点点无奈。

 

  这并不意味着泊头传统铸造工艺就此失传,“毕竟是工业,被先进技术所取代,是必然。而现代工业,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更进步了。”苏洪升说,自己心里很清楚,传统铸造只有历史价值,没有现实意义。对于结局,他是早已参透的。

 

  也就在这时,历史上那推着小车,带着挑担,行万里路,走百家门,有饭则吃,有炕则睡的老手艺人的形象,在苏洪升的脑海里一下子鲜活起来。

 

  这些铸造艺人最初被称为是“打行炉”.以铸造生产、生活用品为主,如犁铧、铁锅、饭勺。他们四方游走,挣钱养家。他们“近室州府郡县,远到南洋文丽(今文莱),流离颠沛”其范围之广,可以说是:“哪里有翻砂(即铸造、铸铁)的,哪里就有泊头人。”他们不仅口碑甚好,且技艺高超:“就是一个活人躺下,我也能做出模子铸出来。”泊头铸造的历史正是从“打行炉”开始的。

 

  泊头市文联主席范凤驰认为,正因为有“打行炉”这种特殊的形式,泊头人也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品质:“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灵活性强、交际性强、开拓性强、聚合性强。”

  然而,对于为何有很多泊头人选择从事铸造行业,史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原因无外乎因为泊头这地儿,“乃九河之交,十年九涝。”因此,“黎民多有外出谋生者,以治铁为主。”当然,在众多“打行炉”的手艺人中,也有人会选择在外定居。秦玉清便是其中之一。

 

  鸦片战争后,秦玉清靠“打行炉”来到天津三条石开办铸造厂,生产铁钟、铁锅等生活用品。开始他也是用传统的铸造工艺。传统铸造指的就是干模工艺(又叫泥模铸造),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手工艺。

 

  干模工艺分为制作内范、外范、减支、合型浇铸等步骤。简单来说,内范就是先用黄土或胶泥和成泥,制成想要铸造的产品外形;外范是在内范表面涂一层蜡油,再披上一层伴有碎麻头的麻刀泥。范晾到一定程度后,确定分型面,然后用刀切开,这时要记得刻上记号,把外层麻刀泥与内范脱开。

 

  减支就是用刀等锋利工具,将内范表层削去一层,这一层的厚度因铸件而定,铸件多厚,就削多厚。合型是将外范按刻好的记号复原到内范外面,中间形成型腔,然后将分型面封死,做好浇铸口。这时,你大可以把那滚烫的铁水倒入铸口,感受铸件成形前,那激情喷涌的一刻。

 

  后来,秦玉清在传统干模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发明了硬模工艺。硬模优点明显,它首先改变了干模工艺铸造的铁锅壁厚、面糙的不足,令铁锅壁薄、光滑,这意味着省时、省柴。其次,一套模具可以连续作业二百余次。

 

  技艺的更新随之而来的影响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后来,秦玉清还在北京、保定、济南、石家庄、沈阳、锦州、蚌埠等十几个大小城市开办了分厂。鉴于他对泊头铸造的影响,他被后人誉为“泊头铸造史上众多的铸造名人和能工巧匠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有人甚至说他“逐步奠定了中国北方工业的基础”.

 

  当然,硬模后来被更为先进的金属模替代,炉具也从最初的手推小勺炉,到大型勺炉、三节炉,发展到现在十几米高的冲天炉。

 

  从现代工业发展来看,传统铸造工艺的确没什么价值。然而,从历史上看,它对泊头的意义却非同一般。“正因为有这种传统工艺,新中国成立后的泊头,才很快复兴起来。”苏洪升说。

 

  这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说起。1963年,河北经历了一次大的洪涝灾害。水灾过后,政府号召生产自救。当时,泊头人想,咱们靠什么啊?有人提议,搞铸造吧。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虽说天灾带来了发展机遇,然而在这之前,受到“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工业停办,大量工人返乡。这其中,包括铸造工人。那些正值壮年,技艺娴熟的工人们回到家后,几乎是无所事事。如此,上级号召加上干劲儿十足的工人,泊头铸造的恢复可谓是相当顺利。因此,没过几年,泊头铸造就开始闻名全国了。

 

  苏洪升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时,泊头传统铸造可谓是“火极了”--在市区,很多沿街居民院内搞铸造,白天看时是烟熏火燎,晚上看时是火光冲天,壮观得很。在农村,人们也是把炉子建到自己院里。雇上几个人或者干脆一家人,都来搞铸造。苏洪升那时还曾想统计具体数字,无奈“村村都有,实在太多,数不过来”.文革时,铸造落入低潮。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铸造又发挥了一些作用。因为允许私有生产,几个人凑个钱就开始重操旧业了。借着之前已经叫响的名气,业务扩展也是非常顺利。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一些人开始做大做强,一些人被淘汰。这时,铸造工艺也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如今,铸造仍是泊头财政的支柱产业。泊头有铸造企业上千家,铸造工业产值近400亿元,从业人员17000余人。

 

  不过,在长时间与企业的交往中,苏洪升发现:“泊头人其实是有点保守的,对新技艺的接受,比别人慢。”他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他致力于推广一种“树脂砂”铸造的新工艺,结果几乎无人接受。工厂觉得,投资大也是干,投资小也能干。后来,其他地区开始广泛使用新工艺铸造的产品时,客户对泊头铸造商提出,也要这种新工艺做出的产品。

  这时,泊头人才被动接受新技艺。如今,当初苏洪升致力推广的新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所以,总的说起来,泊头铸造的根基很深。”他还举例道:“很多人创业,搞来搞去,又总是回到原点,最后还是选择了铸造。”(来源:河北青年报)

 

中华压铸网

线上服务:资讯,订单,人才,行业报告

线下服务:会展,考察,培训,技术咨询

ID:cndcyz

中华压铸网公众号

国内压铸行业颇具影响力一站式服务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