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各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特点,水平有高有低,特色千差万别,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从中我们可窥见我国农业该向他们学些什么。
保护和扶持政策许多国家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包括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在资金、税收、水电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给农机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有关农机化发展的农机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等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日本也通过立法促进农机化的发展,制定了耕地改良、种子、农机、肥料、农药等一系列法规。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巨额的财政补贴,成为推进本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
科研先行发达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向农业现代化发展,科研先行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国家都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农机科研、开发体系,不但国家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农机企业也有专门的农机科研机构。法国农机研究工作主要由直属于农业部的“国立农机试验研究中心”承担,其任务是农业机械的应用、研究、实验和鉴定,农机现代化的经济分析,农机专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发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及农机教材、书刊的编写出版等。日本专门成立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对民间机构实施风险较大的基础实验研究、开发改造项目进行研究和开发。这些国家的农机科研机构不仅数量众多、阵容庞大,科研设备亦相当先进齐备,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开发创造十分良好的条件。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美、德、日、法等农机化高度发达国家,除了有健全的管理指导体系外,还建立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这些服务组织代表农民和农机企业利益,在推进农机化发展、反映农民要求、沟通政府与民间的联系,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农业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为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事情,需要非盈利性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合作社遍布各地并稳定发展。除农业合作社中有农机服务项目外,还有农机协会、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商等。农机经销商是联系农机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中介组织,既开展农机推广工作,经销农机产品,也开展农机具使用租赁活动。
重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全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各国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条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美国有很多农业经营公司,为农民提供服务。德国50%的农业户是兼业农户,他们建立了农机使用联营社、互助组、机器出租站等组织,为农户服务。法国鼓励农民建立共同使用农机设备的合作社。在西欧,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日本战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促进各种形式的互助形式,推进农业合作化。农民组织已成为联结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的载体,是实现农机化的生力军。
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发展
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发展农机化。以日本为例,其农机化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战及结束到二十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处于恢复和打基础的时期,为此日本主要发展价格较低的小型机械来代替大部分手工劳动。
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迫切需要更好的农业机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宽幅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便相继问世,育秧也相继实现了工厂化。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到现在,这段时期的特点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和女性化,于是小型、轻便、容易操作、舒适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机械成为这个阶段需求的主要特征,而且十分善于根据需要,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并因地制宜将农机和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传统生产工艺的束缚,创造出新工艺、新机具,取得新的突破。
重视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建立
发达国家农机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高,这与本国发达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农民不但普遍受到12年义务教育,受高等教育的也占30%以上。日本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一般都在大学本科以上。
为提高本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许多国家还制定了免费培训的政策。通过教育和培训,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知识都比较丰富,能够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各种车辆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懂得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和通信工具,具备环保、园艺、法律等多种学科专业知识,不仅工作质量好、工作效率高,而且由于人的素质高、修养好,眼界开阔,为生产结构调整、技术选择和决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克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使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