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全球市场格局促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做大做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1-28  作者:未知

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收获销量1360万辆的好成绩,汽车及零部件巨头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我国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797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944亿元,出口1092亿元,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在中国制造,能够满足我国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80%以上零部件本地化的配套需求。这些成就,都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我们顺应了历史潮流。然而在新的形势下,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总结问题,找准瓶颈、把握机遇,以实现更大的发展,争做时代的强者。

 

一、找准发展的瓶颈

 

从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形势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确面临很好的增长机会。但如果不解决内部存在的瓶颈,仍然难以抵御来自全球的竞争。

 

1.整体配套能力较弱

 

经过多年发展,虽然我国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是零部件、元器件的协作配套能力较弱,整体配套件制造企业与主机厂有机联系不足;部分主要企业的装备水平不相适应,配套能力不足。

 

专家分析,零部件配套企业应积极面对全球采购、择优采购的大形势、大环境,尽快从集团、地方、部门狭窄的配套关系中解脱出来,冲破束缚,打破门户之见,面对更广阔的市场,给多家主机厂配套,寻求更快、更大的发展。这方面近几年来已取得明显进展,今后步伐还会加快。如长春富奥集团、东风零部件事业部,就是从一汽、东风集团分离出来成立的,独立对外的配套商。

 

2.专业化生产水平低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总体上“弱、小、散”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几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遍布全国各地,达到经济规模要求的很少;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没有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地方、部门、企业也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多数企业未进入整车配套市场,而是社会维修服务的配件供应商。

 

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要在结构调整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将内部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单位逐步调整为面向社会、独立专业化的零部件生产企业。

 

3.自主开发不足

 

据国外企业的一般统计,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应为整车企业的1.21.5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低于0.3,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已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主要依靠主机厂,难以适应整车更新换代的要求。

 

据全国零部件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我国一半以上的零部件企业现在没有专利,拥有发明专利的就更少,拥有专利的零部件企业只占整个企业的42.8%,没有专利的占57.2%,拥有发明专利的占到19.5%,没有发明专利的占到80.5%。另外是创新层次比较低,国内申请人在我国的申请情况,发明专利占到21.7%,实用新型专利占到63.6%,外观设计的占到14.7%。国外申请人在我们这里申请的情况,发明专利81.6%,实用新型21.8%,外观设计1.8%,虽然我们的专利不少,但主要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认为,如果我们再不搞自主创新的话,我们会越来越边缘化。不但生产上边缘化,在技术上及技术研发方面更加边缘化。在我国,买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就是要自主创新。

 

4.出口发展不利因素较多

 

一、生产不集中,规模小,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167家,占全部出口企业的2%,年出口额在3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的企业只有1275家,占总数的19%。约80%的出口企业年出口额低于30万美元。

 

二、汽车研发能力不足、品质不稳定,大多数出口产品是低端产品,主要供应售后服务市场。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1.5%,发达国家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5%,甚至是10%。由于品质不稳定,汽车零部件产品尚未能大量进入国际汽车生产商的整车配套采购体系。产品质量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三、企业缺乏有效的出口规划,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下一步发展的具体目标,企业随大流者居多,互相杀价,损害全行业的整体利益。

 

四、部分零部件生产企业外向度低,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量非常少。

 

以上瓶颈将严重影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把握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

国家新政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提供坚强后盾。200911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的主要五方面政策为:

 

一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从20091201231,对1.6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311231,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增加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并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

 

二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三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

 

四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五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在国家新政的支持下,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捷报频传,实现了世界之最。

 

2.市场机遇

 

首先是随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也纷纷看中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这块肥肉,相继转战中国市场开展在华业务。

 

如美国博格华纳公司与中国中发联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博格华纳双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在大连开发区总投资额2亿美元动工开建;位列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第13位的IAC将会在福州设立的第4家新的工厂;在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排名第二美国伟世通与东风合作成立的东风伟世通在武汉占地面积138亩,主要生产轿车内外饰件产品等,新工厂建成后,东风伟世通产能可提高至每年30万辆车的配套生产能力。最近有消息吐露,200912月,精工集团与浙江万达集团将分别出资60%40%在浙江省兴建一家新工厂,专门为中国汽车厂商批量生产低成本的汽车方向助力系统,为中国新兴汽车厂商提供廉价的汽车零部件。

 

各个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入驻,带来工厂和产品的同时也把他们超强的影响力带到了中国,这对中国的零部件企业来讲,无论从产品的技术、质量和管理方面都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机会。当然不可否认,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其次,十一五期间是继整车高速发展后零部件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整车产量的上升,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后市场“黄金产业”的发展,不断增长的中国零部件海外市场等因素都给我国零部件的发展带来机遇;

 

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量稳步增长,出口贸易已占全球汽车零部件出口的10%;出口目的国集中在发达国家,且出口企业多具有外资背景;经济规模、整车出口配套以及成为零部件的采购基地仍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出口的基本动因;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仍然是主要的出口方式;出口产品类别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此外,整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整车生产企业调整与零部件厂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降低采购价格的同时,也通过提高和深化国产化率,加大国内采购量等渠道降低其成本,给零部件厂扩大配套带来契机。

 

三、争做时代强者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市场机遇多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更为激烈。零部件企业要成为行业中的强者,要做到打铁的自身硬起来,靠的是自身。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取得快速发展,独占鳌头,只能靠企业自身去拼博,强健自身才是不变的主题。由此,笔者认为:

 

第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确保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如海绵挤水,并非易事却有着无限的潜力。丰田持续改进,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

 

第二、必须具备雄厚的开发实力,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时候需要与整车厂同步开发,实力就是市场。

 

第三、设备得先进,一句话:工具要好。这需要大投入。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必须有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来保障,小米加步枪是打不赢现代战争的。

 

第四、产品质量可靠。生产的产品,仿制很容易,外观看真假难辨,但是靠仿制质量得不到保证,持续改造的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到最后自己就会将自己淘汰了。和整车厂同步开发,需要理念、技术、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无法进行下去。所以,汽车零部件行业门槛儿一点儿也不低。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技术落后西方数十年,这是不争的事实,短期内要追赶上不太现实。中国企业要先学习,再超越,已成业界共识。循着国际先进技术前进,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必定能笑到最后,一定会成为时代的强者。

 

中华压铸网

线上服务:资讯,订单,人才,行业报告

线下服务:会展,考察,培训,技术咨询

ID:cndcyz

中华压铸网公众号

国内压铸行业颇具影响力一站式服务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