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工业技改 “机器换人”换走落后产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29
核心提示: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等减员增效措施,减少用工16.3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23%。  在隔着塑料软门的工作室内,一

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等减员增效措施,减少用工16.3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23%。
   在隔着塑料软门的工作室内,一台台牛仔裤高清印花机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将牛仔裤放入机器上固定后“送入”机器中,高速运作的机器喷头直接落在布料上。1分钟后,一个人工难以实现的高清印花图案出现在牛仔裤上,整个过程无污水排出。
 
  这家位于板芙镇的牛仔裤生产企业——中山益达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达服装”),不仅通过高清印花技术减少生产污水,同时通过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绿色生产,已达到100%的污水回收率、70%的污水循环使用率。
 
  益达服装的成功,是中山工业技改的缩影。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技改浪潮正在中山加速掀起。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全市工业技改整体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机器人密度低、全流程智能化难实现等不足。那么,中山如何借助技术改造加速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
 
  1
 
  减员增效
 
  近3年节约用工16.3万人
 
  近年来,随着全球机器人生产技术的日渐成熟,“机器换人”成为不少城市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当下,由“制造”转向“智造”迫在眉睫。
 
  据市经信局统计,自中山市政府2012年9月出台《关于促进企业减员增效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市3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等减员增效措施,减少用工16.3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23.3%。
 
  有研究机构报告显示,目前世界平均机器人密度为每万名工人中有62个机器人,而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出五大需求国中排第五,每万名工人中仅有30个机器人。邻国韩国,却有着全球最高的机器人密度,每1万名制造工人配备437个工业用机器人,几乎是中国的15倍。
 
  在中山,近年来虽然已有大批企业投入技改大潮,但据业内人士观察,目前中山每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并不高,预计低于全国水平。且对于中山多数企业而言,“机器换人”也仅限于某些工序与环节,离全流程智能化的美好愿景仍有距离。究其原因,资金压力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高新技术设备需要不断更新,而按目前的情况,从投资到回本需要3—5年时间。”广东亮迪照明有限公司总监廖江告诉记者,“技改需要的是不断的资金投入,单凭企业自身是很吃力的,所以我们一直都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进技改工作,激发、提高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积极性,去年年底,中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除了加大技改的政策扶持力度等内容外,还将完善相关金融服务,更提出将在未来3年安排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优质技术改造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机器换人”设备租赁等。
 
  同时,中山市也出台了《中山市技术改造投资项目资助实施细则》,针对入库项目技术改造进行扶持,包括股权投资、委托贷款、贷款贴息以及无偿补助等方式。
 
  目标
 
  三年内,将引导全市超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累计推动2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到2020年,中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以上要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万人机器人数量达100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智能装备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成效
 
  上半年,中山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5.77亿元,增92.9%;
 
  全市有两批共426个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入库,总投资135.1亿元;
 
  420个技术改造项目成功备案,总投资134.13亿元,备案个数和投资额均位居全省第二;
 
  近3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累计减少近16.3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约20%。
 
  2
 
  企业心声
 
  盼政府补贴购买中山产设备
 
  在横栏镇乐美达的生产车间内,一台智能化童车铝管柔性生产线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不断循环着取管、弯管和打孔等工序。这是乐美达委托南区奥美森研发制作的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减少人工13人、节省场地2/3,并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实现标准化生产。
 
  在中山,像奥美森一样的生产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并不少见。作为“智能制造”的另一端,他们也是中山企业实现技改不可或缺的助力之一。
 
  其实早在2012年,中山市便获批“数控一代”示范市,完善了数控装备服务体系,建立了数字化控制机械装备研发平台、核心零部件表面处理等平台,数控装备企业有了蓬勃发展。
 
  作为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六市一区”之一,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中山的支柱产业,其中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尤为突出,不仅数量上挤入了全省前五,还有多家工作母机企业拥有“高精尖”的技术,在细分领域的技术水平甚至能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如南头镇的松德智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业内领先的技术,在凹版印刷领域占有80%的市场份额。
 
  “我们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具有全国乃至全球顶尖水平,机械手、工业机器人也是我们的强项,以订制化生产为主。”奥美森的董事长龙晓斌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智能制造设备的技术已经可以媲美外国的同类型机器,而且价格方面仅为国外进口机器的几分之一,也成功为中山的多家企业的智能改造提供了支撑。
 
  “目前在国内凹版印刷领域,我们的竞争对手仅有一家瑞士企业和一家德国企业。由于我们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国外的机器也被迫降低价格。”松德智慧装备董事长郭景松也如是说。
 
  如何用好这些本土工作母机企业,也是促进中山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所应该思考的问题。而事实上,不少工作母机类企业也反馈,希望政府能多推广国内好的装备设备,为使用国产高端设备的企业一定的补贴,这对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本身就有很大的帮助。
 
  3
 
  公共服务
 
  一站式平台助力智能改造
 
  尽管中山企业加速实现智能制造的热情已日渐凸显,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技术创新能力和引进先进设备实力的缺乏,依然是横在他们面前的阻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技改供“智”、供“器”,中山也在建技改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了一番积极的探索。
 
  今年年初开始,中山市经信局依托中山美居产业园,引入硕泰科技等知名智能改造企业、科研部门、金融机构共同组建“51自动化”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务平台,目标是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智能无人工厂体验、智能改造方案制定、设备融资租赁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该平台采用政府补贴,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解决方案的模式,告诉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并解答多长时间可以回本等问题。而企业认同方案后,也可以付费,让平台帮忙实现改造。
 
  在机器方面,企业也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团购”的方式,以优惠的价格采购智能化生产设备。平台也会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包括在产品迭代生产中对设备的改造。
 
  除此之外,平台也将融入“机器人”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对于资金压力较大,又希望实现智能化改造的企业,也可以通过平台租赁“机器人”。这一服务的引入,将进一步降低实现智能化生产的门槛,让更多中小企业可以搭上“机器换人”的快车。
 
  据悉,中山正计划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平台,加快成果转换,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中山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公共平台将结合中山市专业镇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需求,依托智能机器人及相关技术,通过市校联动,营造良好的智能机器人研发及集成应用的创新环境,共同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活动。
 
  格兰仕
 
  创新样本
 
  全员技工化
 
  助“人机共舞”
 
  在黄圃镇格兰仕中山南厂区冲压车间内,一个个微波炉门体从全新的三次元生产线中“诞生”,偌大生产工序仅需两名工作人员按图纸操作机械即可。而在不同车间大楼里,经由传送带运送,包括门体在内的微波炉零部件生产和装配通过机器自动实现对接,全程无须工人进行搬扛推拉。
 
  格兰仕作为黄圃家电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仅在去年,格兰仕便在中山厂区投入30亿元进行自动化工厂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技能化,格兰仕的生产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如上述的门体三次元生产线,效率比之前使用的六机连线生产模式提升67%,用工人数由8人减至2人,节约率达75%。
 
  “但‘机器换人’这种说法,对格兰仕来说并不准确。格兰仕进行技术改造的目的并非把工人赶走,而是出于企业提高智能化水平的内生需求。”在格兰仕(中山)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云飞看来,目前格兰仕在实施“机器换人”的同时,也推行“全员技工化”战略,通过培训让员工技能也得到不断提升并成长为产业工人,为人和机器的共存共舞提供了舞台。
 
  在格兰仕黄圃基地的两器(冷凝器和蒸发器)车间,2013年的员工约为720人,年产量在200多万件。此后,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在人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产量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去年的产量已达400多万件。
 
  赖云飞说:“格兰仕一直坚持‘人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并从2013年开始实施产业工人全员技工化制度。智能制造包括智能设备和高素质产业工人两个方面,格兰仕的方法是要将技术改造和产业工人技工化同步推进。在完成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同时,我们也打造一支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格兰仕的智能化战略也并非简单的技术改造,而是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媒介,覆盖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设计研发、生产流程、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智能化升级。而这也代表着黄圃家电制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最高水准。
 
  专家建言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机器换人”
 
  要“按需配菜”
 
  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在此时期,工厂通过大量采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来进行生产,并借此使机器逐渐替代人类作业。林江认为,目前中山推行的“机器换人”战略就处于工业3.0阶段,节奏不能太急,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现实需求基础上,逐步推进到工业4.0阶段。
 
  “机器换人”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珠三角劳动力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机器换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工人,有助于缓解目前“招工难”的难题。但是,当机器换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将会有大量的工人面临失业,中山就必须考虑到政策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工人的再就业,让他们在新的行业重新找到机会。”林江表示,就业再培训既是“机器换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发展压力。
 
  林江认为,“机器换人”还会对中山目前的企业运营和产业布局产生较大影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例,该行业本身特别需要推行“机器换人”以提高效益。但是,该产业利润率低,尤其是当前外贸环境差、订单量急剧减少。机器换人是一种资本投资,它的前提必须是要对产业转型发展的前景具有信心。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应考虑如何去鼓励企业投资,增强企业对于中山经济发展的信心。
 
  林江介绍,东莞作为广东省最早推行“机器换人”战略的城市之一,经历三年的布局和发展,自主研发还是向国外购买技术的矛盾开始凸显。目前,广东在机器人的技术开发领域还不是很成熟,单纯地去购买技术成本代价太高,如何去把国外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嫁接到本地,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对于今后如何提升“机器换人”的发展层次,林江表示,“机器换人”本身是一个好趋势,但是不要太急。“机器换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指向,它的落地实施和企业的发展现状、实际需求、产业结构、盈利情况等密切相关,企业需量力而为。如若一家企业有三条生产线,但不意味着全部都要换成机器人,“一刀切”可能会引发大量工人失业的现实问题。他建议,可以选一条生产线按部就班来做,再逐步推进,既减少了企业投资的资金压力,也符合中山的发展现状。
 
 

中华压铸网

线上服务:资讯,订单,人才,行业报告

线下服务:会展,考察,培训,技术咨询

ID:cndcyz

中华压铸网公众号

国内压铸行业颇具影响力一站式服务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