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媒体这个面临转型的行业而言,机器人代替人意味着强调技术驱动,在人才外流原本就很严重,互联网消解传统媒体影响力的今天,它呼应了业内人士的焦虑情绪,这样的新闻无疑容易被放大。但客观地说,机器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相对立足内容生产的媒体而言,那些强调技术驱动的领域影响来得相对快一些,其带来的颠覆效果可能要大得多。
总体而言,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的影响必然涉及我们的工作、生活等诸多层面,这其中可能有误区,因此对于机器人技术带来的影响,有必要做出全面的审视。
说到“威胁饭碗”,这其实是技术变革引发的典型公共议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节点,突然崛起的机器也被视为一种压迫工具,社会上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机器厌恶的情绪,学者所提及的“弱者的武器”,就包括针对机器的各种反抗行动。那时的技术变革的确引发了社会矛盾,但是回头看,它使得劳动者从基础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促使人力资源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聚集,技术变革最终推动了社会进步。如今看过去抗争的人们,从道义上他们当然值得同情,但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面对快速发展的机器人技术,如果再依据过去弱势群体的遭遇来放大“威胁饭碗”的影响,这多少显得有些短视。
如今机器人的角色恰如过去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了一些智能的特质,另外,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也有所差异,近年来这一技术之所以被广泛讨论,一个重要背景是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也就是说,是因为劳动力的缺乏而导致技术进步,而非技术进步“威胁饭碗”,机器人其实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然,即便考虑到上述社会背景,面对高大上的机器人,可能还会有不少人,尤其是那些亟需转型行业中的工作者,他们会放大焦虑情绪,这种焦虑真的有必要吗?正如很多专业人士分析的那样,机器人再智能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它只是辅佐我们的工作,今天机器人技术和过去的技术变革并无本质的不同,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可以说机器人大面积代替人力的时代已经过去。过去替人种地的农民遭遇农业机械化的挑战,与今天我们所遭遇的机器人威胁相比,其影响显然有着天壤之别。
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且不说过去发展为社会运动的对抗姿态不合时宜,就连许多人所强调的危机感,恐怕也有夸大的成分。以媒体行业为例,相对互联网的冲击,机器人写稿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今人要做的是顺应趋势,通过拥抱技术发展继而从中受益,而不是抱怨技术给自身生存带来威胁。在如今这样一个强调流动性的社会,技术变革只会让人类从基础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继而导致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它不会把人逼上绝路,当然也谈不上造就一批懒汉。
“威胁饭碗”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伪问题,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和过去相比,技术变革对社会发展影响力度有所差异,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却有相同的一点,那就是,技术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对社会而言可能就意味着更严重的分化。如何在依靠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避免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才是我们亟需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