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截至去年底,深圳拥有专业机器人企业达到200家;通过拓展业务,开始涉足机器人及智能产品领域的企业超过3000家。未来,深圳如何在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发展浪潮中占据先机?8月17日,来自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聚集深圳,在2015两岸四地机器人协同创新论坛上就此展开探讨。
当日,论坛发布了两岸四地机器人协同路线图,宣读并签署了《发起成立两岸四地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倡议书》,希望以创新中心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实质性的技术支持,促进两岸四地机器人技术及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
“协同创新聚焦在机器人领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港澳台可以利用内地的科技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内地可利用港澳台国际合作渠道广的优势。”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勤对中国机器人产业表达了期望,希望中国能够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据悉,两岸四地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设置在深圳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内。创新中心的实验室由台湾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沈阳自动化所、清华大学、深圳市机器人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共同成立。中心理事会成员由两岸四地实验室政府及行业代表组成。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是国际机器人知名专家、政府及行业的领导。中心的经费包括研究项目经费、建设与开放经费和产业化的经费,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捐助。
中心技术研究的方向包括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整合技术,可以应用在镭射切割、焊接、涂胶、抛光、去毛边等工作。还有医疗护理、康复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智能交通技术等。
中心计划在成立3个月内,和各个高校、院所、研究院签订共建协议;成立6个月内,各个实验室要确立研究方向;1年内,人员单位进驻创新中心开展实质性科学研究,开始自主争取相关项目的经费;两年内,与企业紧密结合的科研文化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实质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