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走入台前,虽然此刻仍难窥庙堂高奥,但从12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可以推断出中央对明年整体经济工作部署的梗概。依记者之见,2015年中国经济将全面确认“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份在河南视察时提出经济“新常态”理论,创造性解构中国经济新特征。在11月份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内涵。既然“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记者以为,领会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可以从新常态阶段的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转型及政策因应等方面着手。
首先,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下的定性描述,2015年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确定,并于明年的两会上公布。仅就国内智库公布的一些预测数据可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分析认为,综合内外条件,2015年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较为适宜。
确定2015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很大程度要看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期会在什么水平和什么时间上企稳。应该看到,中国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动力结构,既不同于原来快速释放后发优势阶段的挤压式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欧美经济体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和消费主导的模式,而会呈现出规模经济和结构变动释放的增长效应仍发挥作用但日趋减弱,质量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逐步增强的混合特征。
依记者所见,政府必须主动适应增长速度的下降,需要理性接受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长,不能像过去一样仍动不动就踩油门,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增长。尤其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下,政府可能为了平抑经济波动而出台短期刺激政策,反而有损长期的经济增长质量。较合理的经济目标既可以实现就业增长目标,也有利于为经济结构转型腾挪空间。
其二,既然经济增长向中高速靠近,宏观政策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定调可知:明年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社会融资总量的合理增长,以防止局部风险扩散,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相对宽松的资金环境。记者认为,明年的政策重点是如何以资本市场的发展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等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从金融手段和政策应对上对冲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至于在利率下降通道中,降息、降准可以多大程度上为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不仅仅是央行在精准数字的调控把握上,更是在全面改革的基调下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至于财政政策的关隘,记者以为适度扩大的财政赤字是进一步发挥经济稳定器和促进结构改革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对投资可能出现的超预期下滑做好相关预案。
其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已经开启了一场“改革与危机的赛跑”。实际上通过改革的方法来解决体制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避免矛盾进一步的积累来引发系统性的危机。记者认为,如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关键环节的改革上不能取得突破的话,那么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新常态”已超出了经济领域本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涵。所以说,我们应该更多强调通过改革措施达到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无论如何强调改革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