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阕《念奴娇•寄语一重》,道出了张国宝对振兴民族工业、尤其是民族装备工业的拳拳赤子心。
在注释段,张国宝写道:“第一重型机器厂是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之一。开始定址在辽宁,后因朝鲜战争爆发,为远离朝鲜,选址北移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地区,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国宝"。万吨水压机、五米连轧机都是一重代表性成就产品。”
张国宝与机械装备有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的他,先后在陕西汽车齿轮厂、原机械工业部、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机械电子局机械处工作,可以说一直在跟机械装备打交道。
张国宝对装备强国一往情深。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后期,童年在列强环伺的新中国建立初期度过,张国宝对西方霸权船坚炮利、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刻骨铭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工业奋起直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装备制造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仍以风电为例。风力发电的成本至少70%来自风电设备成本,而在2005年之前,我国90%以上的风电设备需要进口或是使用国外专利技术制造。购买国外风电设备,其每千瓦折合成本约在10000元左右,而如果采用国产设备,成本至少能降低三分之一。
为扶持本土风电设备企业,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7月下文明确规定,所有风电项目采用的机组国产化率要达到70%,否则不予核准。
在国家发改委2006年11月下发的《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中,“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化建设”等词句俯拾皆是。
鼓励风电设备国产化的措施成效显著——到2010年初,我国兆瓦级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2010年全年,我国风机总产量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国产品牌已抢下国内风电市场85%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开始出口海外。
核电装备国产化是张国宝谋划的又一篇大文章。新世纪伊始,世界核电开始复苏,我国提出要“适度发展核电”。随着能源结构调整、改善环境的压力加大,2003年后国家将“适度发展”逐步调整为“积极发展”和“大力发展”核电。
核电要大发展,装备制造能力成了最大的瓶颈。到2006年为止,我国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关键设备的对外依存率仍高达90%以上,其中核级泵、阀的国产化率分别仅为4%、6%。
2006年3月,南国莺飞草长、春暖花开。张国宝在广州主持召开“红沿河项目国产化工作研讨会”,确定了红沿河项目主要设备的采购原则,即一期工程的设备整体国产化比例(按价值量计)不低于70%,核岛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0%。张国宝还提出,将大型铸锻件和核级泵阀作为核电装备国产化工作重点。这次会议上形成的意见为我国近年来核电装备国产化工作确定了方向。
紧接着的2006年4月,张国宝又赶赴北国沈阳,参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在那里召开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核级泵阀国产化第一次工作会议,并做动员。业界评价,这次会议为我国核电企业与制造企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开展核级泵阀国产化工作拉开了序幕。
到2010年初,我国已成功掌握了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核岛9大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从岭澳一期项目的30%,提高到了红沿河项目的85%。
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装备行业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规模快速增长。2001年中国发电设备产量仅为1300万千瓦,2008年则已超过1.3亿千瓦,7年增长10倍,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
——技术水平今非昔比。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欧洲、日本之外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的国家;水电单机普遍采用70万千瓦并在向100万千瓦迈进;成功建造14.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在建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国产化率达80%以上,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由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折。
——重点企业脱颖而出,挺起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一重集团、二重集团、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将世界装备产业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