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在华漫延 应加强管控
据悉,今年中国政府有可能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整饬修改。笔者认为无论是汽车产业合资股比的放开、车企的兼并重组、新能源政策等,若与外商在华的零部件产业合资(或独资)相比,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应首先加设对境外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在华“病毒”似无限制漫延发展的管控,给其套上“紧箍咒”,否则中国汽车工业会因“零部件”而亡,本土自主品牌汽车则有全军被摧毁覆灭之虞,并将继续充当跨国汽车公司的海外殖民地工厂的角色,只能做大而永远不可能做强。
由于2001年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WTO条款中,只对汽车整车合资有合资企业股比的限制,而没有涉及到对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股比限制,外方控股趋势明显。更令人不可思议和费解的是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干脆正式取消了外商投资零部件的股比限制,境外汽车零部件资本家可以在华无限制性地随意合资或独资,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巨大市场毫无条件地拱手相让给境外汽车零部件大鳄。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境外资本控制了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2012年,国产自主内资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而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自主内资零部件企业基本处于边缘化态势,并且市场占比逐年快速萎缩,其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现阶段,我国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在制动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空调系统以及电子控制类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中份额有限。凡在利润丰厚、核心技术与处于价值链高端且有利可图的汽车零部件,外商全盘掌控,不是合资就是独资,中方无法染指。
所谓合资只是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获取订单的手段,是为当下或今后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独资潮的铺垫和“敲门砖”。当初境外资本家选择合资模式只是借助合资这个晃子来获得市场,待夺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后仍然会选择独资方式进行更大规模的经营扩张。
近年来中国激增的整车市场必将催生一个庞大的零部件产业市场,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资与合资企业都将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主导力量。外商在华新建的零部件工厂,基本以控股或独资为主,眼下很少愿意或拒绝合资,跨国零部件公司与国内零部件企业合资的案例非常少直至消失。此前跨国零部件企业希望借助与整车厂合资来获得市场,而目前掌握主流技术与竞争力强的外资零部件企业,仍然选择独资扩张战略,当初选择合资只是获得市场的战术而已罢了。如博世、佛吉亚、 TRW、马勒、舍佛勒、采埃孚等新开的公司都是以独资为主。即便部分零部件企业选择合资,但关键零部件企业目前仍以独资为主,这直接导致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新和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高达95%左右。
自从境外零部件巨鳄资本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就垄断和控制了中国零部件在高新和核心技术全方面。如今境外零部件还借助中国消费升级对外资零部件的需求,在保持原有高端产品市场的同时,还不断向中低端市场扩张,如与本土自车企建合资公司和自主中高端产品与合资品牌共享零部件供给渠道等。由此可见,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战略发生了新变化,在非核心零部件领域,外资的比例也在逐步快速提升,并实现了流水化大规模生产化,本土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快速“空心化”无法抵抗和与之抗衡而衰落消亡,一个又一个地迅速沦陷为外商资本家的附庸和海外殖民地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