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零部件企业相对优势还是传统零部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6
核心提示: 在由一家美国机构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名单》中,榜上有名的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中信戴卡轮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92位。
 在由一家美国机构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名单》中,榜上有名的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中信戴卡轮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92位。进入100强榜单中的日、美、德三国企业数量分别为28、24、20家,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德国、日本各有3家,其他为美、加、法、韩各1家,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博世、电装、大陆集团,三家主导产品是电子电器、底盘部件、节能与能源汽车核心部件。读这份榜单,中国汽车零部件在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一家中国媒体发布的2013年中国零部件百强榜上又可以从另一侧面看本土零部件:排行前十的企业大多是轮胎玻璃等零部件企业(不含发动机),表明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的相对优势还是传统汽车零部件。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零部件发展滞后对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越加凸显,政府、业界、学者对振兴零部件产业也有高度共识,但是,政策已经有限,业界多有无奈、学者见仁见智,零部件产业总体水平提高缓慢。目前,零部件产业的总体格局和现状如下:

  三资并存的产业特征。按照资本属性划分国内零部件企业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中外合资企业,其成立背景主要是产业政策因素,如上海联电、科力美等,一类是外方独资企业,如天津电装电机、飞思卡尔等,世界零部件百强榜单上的企业绝大多数在中国落地,或合资或独资,第三类是中资企业(以下简称本土企业),本土企业中又分为民营及混合所有制(主要是国企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多与整车企业有资本纽带,体量相对较大。

  本土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从企业数量看(规模以上),本土企业占七成以上;从配套营业额看,本土企业约占三成,主要因素是整车近75%(总量中剔除商用车交叉型乘用车)的75%市场份额是合资企业的,15万元以上乘用车的市场主要是跨国品牌产品,而整车合资企业的供应商以合资或外方独资为主,占三成的外资企业依赖外源,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零部件获取高高收入和高利润,本土零部件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在制动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空调系统,以及电子控制类等核心零部件中份额有限,所以有人用农村和城市之别比喻本土和外资零部件企业,虽不尽贴切但也基本反映了产业现状。

  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大多数本土企业是从传统卡车零部件配套逐渐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为轿车或全系列车型配套的转型,淘汰了一批企业,被兼并了一些企业,部分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一定规模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还缺乏成长能力,在外资零部件企业强势下,在整车企业产品不断升级,对零部件供货条件越来越严格约束下,本土企业赢利空间越加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一些与整车企业有资本纽带关系的企业或许稍好,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供应商甚至在用其它业务“养”零部件,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干脆“打不赢就走”。如今,在汽车产业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中,零部件产业整体上面临再转型升级的压力,能不能跟上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是摆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特别是本土企业面前的生死状。

  中国零部件产业能不能崛起?能不能有中国的博世、电装?能不能对整车特别是中国品牌汽车发展形成有力支撑是业界关注焦点,笔者通过对一些零部件企业走访和研究认为有以下四点对零部件产业崛起至关重要:

  第一,本土企业要自强。人才、技术、资金是制约大多数本土企业向上发展的因素,但笔者认为首先还是企业要有战略和正确的战略定位,要有能力为实施战略有效配置各类资源,当然,前提是企业能有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及其管理团队。没有战略目标,没有成为百年老店追求的的企业是走不远的,没有正确的战略定位也是走不下去的。企业或做专、或做大、或转型都必须与企业自身及外部环境相适应,还有机遇把握。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如扬州亚普做成世界排名第三的油箱总成供应商,万安科技从底盘部件向系统供应商发展,万向集团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精进电机专注电驱动系统开发生产等,都有比较明确的战略定位,并具有为战略实施有效配置研发、生产、运营资源的能力。笔者注意到,这些企业要么是有三十几年创业、立业史的民营企业家及其继承者,要么是有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要么是致力于中国汽车发展的海归精英在执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及其团队是企业能否有正确战略和有效实施战略的根本,也是诸多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成功的关键,中国零部件要崛起需要有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军者,在这样一批企业家带领下有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支撑汽车产业向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能力。

  第二,整零合作要打战略。零部件供应商体系是整车企业的核心资源,世界主要的汽车企业都基本有比较稳定供应商体系,整零间既是产品、技术开发合作伙伴,也是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共同体。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是零部件跨国集团全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零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化延伸。中国本土大多数整车企业虽已形成对零部件从购买到要建立供应链体系的认识上的转变,但是建立起支撑整车发展的供应商体系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还缺乏整合供应链资源能力,包括核心部件开发、系统匹配能力、对供应商评价的标准和体系、控制成本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缺失也是本土零部件企业成长缓慢很重要的因素。不具备这些能力,就不能对零部件企业给予有效指导、评价,以及促进零部件企业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外资供应商给整车提供的部件或系统就是一个黑匣子,有边界条件、规格参数而已。面对强势的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本土整车处于弱势地位,能力不对等,利益不可能对等。同时,外资对本土潜在的零部件供应商的普遍竞争策略是,你无我有时争取最优供货条件,一旦本土零部件产品具备供货能力,马上降价打压,这也是当下本土零部件艰难前行的重要因素。有些整车企业培育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意识很强,比如上汽,用他们的说法,两条腿走路,一条洋腿,一条土腿,洋腿或可保当前,土腿是长远,是战略。所以,整车企业要给本土零部件机会,给他们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韩国的摩比斯、万都就是在这种机会下和现代汽车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相比之下,本土整零间还缺乏惺惺相惜以退为进的文化认知,整零合作打战略还需要突破文化弊端。

  第三,国家要有战略引导。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政策和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的“双加工程”对培育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中国零部件百强榜单中的大多数企业是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在走访中了解到,零部件企业非常需要有国家战略的指引,因为,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最大机会还是中国品牌汽车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品牌汽车特别是乘用车持续下滑的态势下,零部件得以转型升级的市场空间也在减少,经营压力加大,再发展能力随之下降。笔者的观点是,中国市场这么大,机会这么多,但由于太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这些机会并没有成为中国品牌汽车发展的机遇,所以,国家要有战略,以战略为指引,形成有利于发展好中国品牌汽车的环境,促进相关智力资源助力提升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整零战略合作,促进零部件产业的自信与自强。

  第四,行业组织要给力。对于零部件产业的振兴与崛起行业组织肩负使命,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组织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既是零部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具体表现,也是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关键,行业组织要利用各种平台(如汽车协会和汽车工程学会的分支机构),组织各专业零部件系统中有优势的企业一同研究和制定标准,通过研究促进技术进步,促进合作。

 

中华压铸网

线上服务:资讯,订单,人才,行业报告

线下服务:会展,考察,培训,技术咨询

ID:cndcyz

中华压铸网公众号

国内压铸行业颇具影响力一站式服务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