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底入驻昆明经开区以来,重装集团用自己的方式在两年间迅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如今,重装集团已经发展成为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的“明星企业”,回望两年“调结构”、“转方式”过程,重装集团董事长窦永平总结:这是“先拥有蓝天,再拥有雄鹰”的发展思路,是“填补空白,装备云南”的具体实践。
记者:2008年底,昆钢在经济危机的不利局面下逆向投资,在经开区建设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作出这样的决定,出于怎样的考虑?
窦永平: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爆发以前,钢铁产业在当时的产业现状、市场需求等大环境下,已经感到阵阵“寒风”,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是加速了昆钢“主业优强、相关多元”战略实施的速度。
在装备制造业上,昆钢在此前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经验教训总结和探讨,最终确定向重型装备迈进,这是发展的选择,是对诸多因素的比较作出的抉择。
云南的工业化进程正从初期向中期过渡,随着这一进程的加快,必然产生装备的重型化。而重型装备运输成本很高,且对于重型、大型设备的运输来说,隧道、桥梁、弯道所产生的限高、限重、限长等等仍然是难以通过的屏障,云南若不能自己制造重型装备,会受到很多限制。所以,云南的重型装备制造空白急需填补,云南急需把地理劣势转变为区域优势。
昆钢选择重型装备制造,不仅能够依托已有的冶炼能力延伸出新的产业,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而且能在区域内产生辐射,带动一批企业协调发展。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不仅在两年时间里实现快速发展,而且已经和昆明电机厂、昆明力神重工、昆明水工、云南化工等本土企业协同合作,创造了本土的产业环境。
记者:两年间,重装集团自身平台建设情况如何?
窦永平:以重型机加工设备为例,过去云南只有5米立车,而我们最大的立车已经达到12.5米。以重型铸钢能力为例,云南铸钢单件铸造能力是10吨,而我们不断超越,从20吨、30吨、60吨,直至目前最重单件160吨,现已经具备200吨铸钢件的生产能力。200吨的铸造起重机,云南没有生产过,我们通过与省外企业合作,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
记者:基于自身平台的完善,2009年,重装集团与德国海瑞克成功合作制造组装盾构机。这次合作,使重装集团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真正从昆明制造向昆明创造转变。请问在企业内部“调结构”、“转方式”中,重装集团又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
窦永平:在与海瑞克合作之前,我们在装备制造上没有品牌、没有技术支持、没有专业人才。我们深深地知道,企业光有好的平台还不行,还要有到位的管理和技术。
在合作过程中,重装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很多撞击,在发展思路上受到很大冲击,但一步步走出来,我们的管理能力已经得到大大提升。
现在,重装集团对进军电站、冶金等方面的重型装备制造信心更加充足。这是一条“先拥有蓝天,再拥有雄鹰”的发展道路,是让合作企业反过来帮助我们转变观念,调整结构的逆向发展思路。
目前,我们已经与山西太重、大重、湖北鄂重等国内知名重型设备制造企业展开了合作。重装集团希望通过加大合作力度,学习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云南重型装备制造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