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危机前的有利外部环境形成对照,今后几年里,新兴市场需要在不那么有利于增长的外部状况下维持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新兴市场的外部融资条件和贸易条件将变得不那么有利。尤其是,中国将过渡到更可持续但速度放慢的增长态势,会对其他新兴市场产生暂时的不利影响。
而随着全球经济状况步入正轨,IMF预计各国实际利率将扭转金融危机后变为负值的趋势,在中期内上升,不过从当前水平回升的幅度将较为有限。而持续居低的实际利率前景将带来新的政策挑战。
全球利率转升幅度有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实际利率都显著下降,目前已处在小幅负值的范围。而随着全球经济状况趋于正常,IMF预期各国实际利率将扭转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变为负值的趋势,不过中期实际利率和资本成本很可能仅从当前水平上略有上升。
“没有明确的理由可以支持长期实际利率会迅速回到本世纪头十年中期2%的平均水平的观点。”IMF在报告中称,过去若干年里导致实际利率下降的三个主要因素在中期内不太可能显著逆转。三个因素包括储蓄、资产组合和投资的变化。
IMF解释称,2000~2007年期间新兴市场经济体储蓄率的大幅上升态势预计仅将得到部分逆转,意味着实际利率仅会小幅上升。而本世纪前十年的利率下降有一半以上要归因于对安全资产的相对需求上升,这一趋势不太可能得到逆转,主要是由于股票相对于债券的风险增大,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积累官方外汇储备。此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先进经济体的投资率下降趋势很可能持续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居低的实际利率有助于借款人降低债务比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政策挑战。
报告称,在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下,预期的低实际利率环境意味着,如果先进经济体增长极慢的风险变为现实,利率零下限可能会再度制约货币政策。
中国成新兴市场重要“外部因素”
尽管全球利率相应提高,新兴市场的增长会因先进经济体增长率的上升而加快,但IMF认为,新兴市场目前面对的外部环境不如危机前那么有利于增长,且在许多国家,一些内部因素也使增长减缓。
IMF表示,在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的变化中,有一半以上源于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外部需求、融资状况以及贸易条件。如美国增长率上升1个百分点,会使新兴市场增长率上升0.3个百分点。累计效应两年之后依然为正。
而在新兴市场中,中国的增长也对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产生很大影响。IMF称,中国的增长率上升1个百分点,会使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率上升0.1个百分点。随着新兴市场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改善,这种效应会不断增大。
然而,并非所有新兴市场都是相同的,在规模较大或开放度较低的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外部因素所起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
不过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不同,未来几年不是所有外部因素都有利于支持新兴市场的增长,新兴市场的外部融资条件和贸易条件将变得不那么有利。尤其是,中国增长的预期减缓以及外部融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的收紧将对新兴市场增长产生重压(weigh on)。
事实上,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似乎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先前公布的消费、投资、出口、社会融资等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总体处于弱势状态,市场普遍预期中国一季度GDP增速或跌破7.5%。
IMF称,中国将过渡到更可持续但速度放慢的增长态势,这会对其他新兴市场产生暂时的不利影响。
此外,对于除中国外的许多主要新兴市场而言,内部因素导致增长率低于现有外部条件下应达到的水平。这些因素的持续存在表明,趋势增长率可能也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