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4 - 中国私企的末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13
核心提示: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无数私营企业主将发现,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未来的生存能力,很多人则连命都要直接搭进去。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私企的末日即将来到”。 2014年,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将面临倒闭;到2015年下半年,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私营企业将寥寥无几。“要钱不要命”的中国人总觉得,“经济”就是关于找机会赚钱,却看不到“经济”狰狞的一面-也就是真实的一面。

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无数私营企业主将发现,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未来的生存能力,很多人则连命都要直接搭进去。

总的来说,“投降”越早的企业主,及时进行“壮士断臂”的,并且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将企业转给其他人,其损失金额往往也越少;而越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果大都也会越惨。

2010年,我做出关于私企的5年预测。在《2010经济分析-11大难题》中,我分析道:“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具体来说,在大机器经济下的私营经济,本身也是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 大多数私营经济或者依附大机器生存,或者在大机器经济的“夹缝中”生存。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大机器会毫不留情地通过“收编”私营经济而维持自己的运转,导致私营经济失去生存空间 …… 从这点来说,现在中国95%以上的企业,可能在5年后将会消失。” 从时间的角度,预计到2015年年中,这个预测目标将基本成为现实。而2014年则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而私企大规模倒闭之后,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

 

 

什么是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简称“私企”)可以定义为,在市场上依靠企业老板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生存的企业。如果进行细分,中国经济中主要包括三部分:体制经济、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其中,体制经济主要指掌控国家机器的人们开设的企业,依靠国家机器的力量获得收益,并且实现相应的开支。体制经济主要分为两部分:1、显性体制经济,也就是所谓的“国有企业”,例如中石油中石化这种由国家力量维持的“国有央企”和直接与地方经济挂钩的企业;2、隐性体制经济,一些表面上是私营经济,但是由掌控一定国家机器的人控股或在背后操控。根据掌控者在体制中的权力或者地位,依靠体制的力量赚钱,也就是实际上替体制中的权力者进行“洗钱”的工具。由于权力者的权力不同,开设的隐性的体制企业的规模和形式也不同,范围可以大到号称数百亿的金融企业,也可以小到饭店和KTV等“服务单位”。由于这些体制经济并不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只是体制中的权力者进行利益输送的管道。例如,有的人请权力部门的决策者吃饭,决策者选定某个小餐馆,两个人一顿饭吃几个普通的菜,结账的费用是几十万元。外资经济则是在体制的邀请下,进入中国赚钱获利的外国企业,替体制“开发”中国资源和市场,与体制共同分享利益。外资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身实力强大,不仅资金力量雄厚,还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市场营销技术等等,二是享受“超国民待遇”,也就是拥有各自优惠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等。而既非体制经济,也非实力强、优惠多的外资经济部分,就是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根据统计口径不同,中国私营经济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根据工商总局2009年年中的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92.35万户,注册资本12.81万亿元,从业人员8212万人;实有个体工商户3063.63万户,资金数额9851.30亿元,从业人员6099.60万人;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91万户,出资总额1620.47亿元。根据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也成为中国经济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不论是国家工商局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是中小企业协会所说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除了少数体制内权力者用于“洗钱”的单位,绝大多数都可以归为私营经济范畴。从表面上看,中国私企像欧美国家的私企一样,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如果对私企的实际状况进行解析,就会发展中国私企的关键问题。

 

中国私营经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缺衣少食”。在欧美国家,私企老板是整个社会中,最具有创新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群,也就是整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从表面上,这些人主动建立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持续进行竞争和冒险;而在内在,这些人则更注重安全,更强调防范风险,并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而普遍来说,中国私企老板的起家和发展,与西方私企老板完全不同。 中国企业老板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建立企业。从最初起家的方式,中国私企老板主要分为“中国特色”的三大类:一类是这些私企老板无法进入国企等体制经济,因此通过做小生意谋生。结果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私营企业。 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服务业企业,包括餐饮、娱乐等企业。第二类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中国开设“血汗工厂”、做出口产品能够赚钱,因此跟着做“血汗工厂”。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这些“血汗工厂”的实质是“国际民工”,而这些老板只是“包工头”。在21世纪的前十年,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厂”迅速发展,产品卖到全世界,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干部分”。第三类则是进行仿造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也被称为“山寨”。 “山寨”产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利用中国“血汗工厂”的环境,二是利用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给这些老板以生存空间。在这些私营经济的基础上,一些私企老板开始建立服务业企业“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在中国建立模仿型“服务业”企业。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试图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发展,但是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人花钱研发的结果是被人偷盗或者模仿。这些企业在研发资金打了水漂之后,很快倒闭。当中国缺了以研发为导向的企业后,不论是“中国特色”的私企还是“引进西方”的私企,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凤毛麟角。---------------------------------------------------------------------------------------------------------------------------------------------------------------------------------------------在先天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私企发展还受到体制的多重盘剥,也就是后天“缺衣少食”。体制的盘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上,体制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并且通过强制结汇和人民币升值的外汇政策,以及大规模印钞的方式,持续使私企的财富持续缩水。在2008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原值的40%多点。印钞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的生活费用增加超过1倍以上,意味着私企用工的成本上涨超过一倍。另外,200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84,到2013年底人民币升值到6.05,人民币升值达到13%,也就意味着进行出口加工的私企收入减少了13%。印钞和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私企中与人民币挂钩的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超过120%,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结果总收入减少13%(超过绝大多数出口“血汗工厂”的利润率)。二是在税收上,私企没有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税外费,而“费”的程度经常比税还重。例如,一个企业可以通过贿赂税务部门的人员,减少一定的税收。但是,在消防、卫生等等十几个到数十个环节上,必须足额缴纳费用,还得购买相应部门要求的昂贵设备。当地方税收不足时,就会开始对私企追缴过去“欠”的税收。三是在土地等费用上,国企和外企都可以免费获得地方提供的大量土地,而私企则很难拿到优惠土地,必须花高价购买土地,给私企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很多私企从小企业开始一点点做,资金匮乏,因此因陋就简,租用场地。随着印钞导致的通货膨胀,场地租金持续上涨,给私企带来更加沉重的成本负担。

 

随着经济日益恶化,私企面对更加沉重的生存压力。我在《2010经济分析》中提到过,中国体制经济从2010年开始转变方式,开始从盘剥农村为主,转向对城市的盘剥为主。这样的结果是上述内容提到的,“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大机器会毫不留情地通过“收编”私营经济而维持自己的运转,导致私营经济失去生存空间”。随着体制经济对私企的压榨力度加大,导致私企的盈利空间日益减少。其中,“压榨”的意思是,除了印钞、各种税费和高房价之外,还有体制单位对私企的直接掠夺。在中国体制经济“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大量私企在为体制经济服务。而体制经济利用自身的优势,随意对私企欠债“打白条”。 “打白条”小到镇政府对某个小餐馆欠债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到央企和地方政府欠私企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工程设备款。另外,随着体制的资金越来越紧张,开始“放宽”私企投资的领域,在以前国企赚钱的领域吸引私企的投资。而这种“吸引投资”的方式,是私企把钱投给国企,让国企去花钱,而同样坚持国企“一股独大”。 不少私企给国企投钱,结果钱“血本无归”。当这些私企到法院上诉的时候,法院往往不受理,法院即使受理也不要求国企还钱,即使法院要求国企还钱,国企也毫不理会,私企还是拿不到钱。可以说,当这些私企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时候,说明这些私企竟然相信,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是基于私有制的法治国家。所以,这些人投资血本无归,是其应得的结果。 另外,山西对中小私人煤矿进行大规模“国有化”,也让后进入买煤矿的浙江商人损失惨重。在此前,山西舆论说某个美资公司在2004年之前、煤矿价格很低的时候,花极低的价格购入山西煤矿,等煤价翻了10几倍后,这个公司的价值翻了数十倍,从几千万翻到数十亿,因此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国家应该收回煤矿,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口子”。但是,美资公司丝毫不理会这样的舆论,山西也不敢对这家美资公司进行“国有化”(当然,如果山西敢这么做的话,那美国公司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让中国进行天价赔偿)。所以,山西开始对没有“靠山”的中国私人煤矿下手,即使把私企的煤矿充公,私企也没处找回损失(这个例子我在不同方面提到过多次)。另外,不厚在“西红市”轰轰烈烈展开建设和“唱红歌”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钱一方面来自于从中央的特殊贷款,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打黑”活动,实际上以“打黑”的名义对私企进行“杀猪”。 “杀猪”的意思是,不仅要私企的钱,而且为了名正言顺,还要私企老板的命。当然,随着地方财政资金日益紧缺,“杀猪”已经成为各地普遍的行为。 只不过,“西红市”进行张扬地“杀猪”,而其它地区则是悄悄地“杀猪”。不论被体制欠债、主动投资被国企侵吞、投资被国有、还是被“杀猪”,这些私企老板都得到了他们应得的结果。在中国赚钱做富人,不看看整个环境的状况、不理解“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结果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就是“经济”的狰狞,用中国话说“匹夫何罪,怀璧其罪”。 “日益”的意思是,从2010年到2013年的4年间(总共有差不多1500天),如果按照天数进行平均,每天都有上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盈利转向亏损。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困境,私企普遍实施“劣质”策略。从理论上,极权社会的特点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会给人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中国就是让私企获得一定的发展和利益;但是,当经济开始“下行”,极权社会就开始采取严厉措施,首先打击个人(也就是私营经济),也就是各种形式的“杀猪”。当然,中国私企老板们只想着赚钱、赚更多的钱,不懂理论,也对理论没兴趣。所以,面对越来越微薄的盈利、以及越来越多的亏损,私企经济不是选择要求体制减少压榨,或者干脆停止运营,而是试图在越来越差的环境下挣扎,也就是“一条路走到黑”。由于私企从开始“先天不足”的特点,自然地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减缓体制压榨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不过,私企面临的不仅仅是体制压榨,而且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压力。在2010-2011年,我对世界经济的下滑做出预测,预计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减少。而私营企业看不到这样的趋势,因此对于国际需求的减少感觉“措手不及”。另外,我在《2010经济分析》中也强调,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也就是血汗奴工越来越少。这个现象与印钞带来的通胀进行叠加,意义着私企的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在4年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1倍,有的地区增加1倍以上。用工成本增加与人民币升值叠加,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导致世界从中国的采购减少,转而到其它国家进行采购。国际需求总量的减少和从其它国家采购增加,导致私企出口加速减少。中国出口商为了压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同样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导致出口商品的质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出口加工企业的订单持续减少,不仅影响到出口加工,而且进一步影响到相关的各行业,相关行业也陷入困境。

 

私企的问题可以最终归结为“现金流”。在《2010年经济分析》中,我开篇就提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建议人们开始进行“收缩”,也就是减少现金支出。在《2010年经济分析》中,我还分析过,体制即将从2009-2010年的大规模印钞-我称为“大水漫灌”,很快转向以体制为目标的中小规模印钞-称为“分类滴灌”。在 2011年初,我写文章《2011的波澜壮阔》,另外发帖专门进行分析,强调“社会资金链”即将断裂;到201110月,我专门写分析文章《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并且提出社会资金链开始从“冰崩”向“雪崩”的断裂形势转变。可以说,当时的社会资金链断裂情况已经非常明显,只要对社会经济情况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看到当时的情况、并且采取收缩措施,保住自己的现金流。但是,中国人普遍是“小农思维”,也就是只考虑现在、只看眼前的“点式思考”,与只想着未来会越来越好的“线性思维”的结合。私营企业主们也毫不例外,甚至特点更加明显。在2009-2010年,大量私企老板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始大规模借贷,进行“投资”,也就是在花钱上开始“大手大脚”起来。其中,有的私企在借钱后,开始扩大生产;有的则进行“多元化”扩张,进入更多的领域;有的则将借来的钱投入房地产,准备坐享房价升值的利益。或者说,私营企业主们就像最初的小地主,不顾外部环境的变化状况,花钱大规模买地盖房子。问题是,小地主买地还能生产粮食,而私营企业主们投资扩大生产、多元化和房地产,都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项目。而当这些人刚刚开始大手笔花钱的时候,国家开始进行持续的“紧缩政策”,也就是进行“分类滴灌”。私营企业主们不相信国家会持续卡紧对私营经济的资金贷款,总觉得国家会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再度进行大规模印钞“放水”。因此,私营企业主们开始大规模借钱,试图维持自己越来越高昂的各种费用。当私营经济大规模借钱的时候,开启了高利贷行业的“兴旺”局面。

 

2011-2013年,私企面对越来越困难的局面,开始成批倒闭的过程。 多方面压力仍然是上述几个内容,只不过形势更加恶化。从2012年开始,随着“社会资金链断裂”加剧,全社会都面临资金越来越紧张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国家、地方和宣传机构“齐心协力”,强化社会中“房价必涨”的概念,吸引民众更多地买房。当民众“砸锅卖铁”买房的时候,就意味着全面减少其它支出,国内市场持续严重萎缩,私企生产的产品变成沉重的库存,无法进行运转。在资金市场上,银行基本停止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而主要贷给中央和地方体制单位。另外,很多银行要求私企先归还以前的贷款,然后承诺再给往出贷。但是,当私企借了私人高利贷归还银行后,银行立即翻脸,说没有额度,不再贷给私企。这种行为不仅没有给私企进行资金“输血”,反而从极为困难的私营经济进一步“抽血”。而在高利贷市场上,与体制有关联的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利用与体制的关联,大规模以极高的利息吸引资金,并且将资金投入房地产建设中,也就是为地方体制和相关权力者进行“输血”。另外,各种税费压力越来越大,国际订单越来越少,用工成本和其它相关成本持续上升,同样意味着私企的现金流收入越来越少,而且需要进行的现金流支出越来越多。从2011年开始,私企开始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2012年,私企开始觉得越来越艰难,不少企业已经难以维持下去;进入2013年,绝大多数私企已经在勉强支撑,只是希望“奇迹出现”,让自己的生意能够有转机。这种情况就像油灯,点灯需要熬油,但是外面没有油加进来,只能消耗自身的储备。这种主要通过自身消耗维持着生存的状态,用广东话说就是“自己食自己”。

进入2014年,私企在多方面的压力下,整体面临绝境。 私企的“油干灯尽”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关键的特点是,人们已经不认为企业本身值钱。 2011年开始,很多人感觉到市场的压力,开始退出市场。在城市中,大量商业铺面和写字楼转让,是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在最初,很多人都在争相接手这些转让的铺面,不少出让者还可以获得丰厚的转让费用。 在“新手”结果铺面后,重新进行装修,对赚钱充满信心。但是,进入2013年后,更多的商业铺面转让,同时已经很少有人接手。不少地区的商业铺面无法维持下去,租铺人只能亏掉所有的前期投资撤走,而房东找不到新的人租房,只能让铺面空置。同样道理,在2011年,不少生产组装型的私人企业还能够找到人投资,或者还能够以企业的名义赚钱;但是到2013年,人们都已经看到这些企业不行,几乎没人愿意投资接手这些企业,人们宁愿借钱给高利贷、也不借钱给这些企业。在资金市场,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集群效应”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有的企业从其它企业进行大量借款后,或者因为无法偿还而破产,或者直接跑路,导致相关企业也被拖入“泥潭”;另一方面是“关联担保”贷款,以福建钢贸圈和温州企业圈为代表,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因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拖垮其它关联企业,进而拖垮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而且,随着资金链断裂到了“雪崩”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也变得极为谨慎。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支持不住的时候,不是自己关门倒闭,而是先加大赊货采购的力度,也就是借入更多的钱。等到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这些企业直接关门跑路,将损失留给相对诚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的企业。很多企业因为上下游企业的跑路,导致自身也陷入困境。 而实在撑不下去的企业,也找不到下家来接手。而这些企业只能将自己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等进行贱卖。由于在整个市场中,贱卖设备的人过多,同时很少人扩大生产,因此设备几乎以废品价格出售。在这个时候,很多私企老板开始后悔,自己在2009-2010年不应该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应该把企业卖掉,拿到钱炒房,能够轻松赚钱。

 

2014年,随着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私企将在最后的挣扎中大规模倒闭。从2009年开始,体制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引起广大私企老板的共鸣。 私企老板拿出真金白银,得到了体制强调的“信心”。进入2014年,当私企老板们手里已经基本没有了黄金,而且羡慕炒房的人的时候,意味着“信心崩溃”,大家已经在心理上坚持不下去。从心理上,中国人的普遍特点是从众、硬撑,这也体现着私企老板上。 2013年,私企老板们实在硬撑不下去,开始信心崩溃;到2014年,私企老板也都知道日子很难过,再强撑已经没有意义,也就意味着大家以“从众”的方式,开始掀起关门和跑路的“热潮”。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大环境的恶化,则导致绝大多数私企面临灭顶之灾。在2013年,整个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到“雪崩”的状态,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资金极度紧缺。从2012年开始,印钞的目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变成“延展”资金,让地方体制“借新还旧”,掩盖全社会资金断裂的问题。问题在于,虽然地方体制可以“借新还旧”,但是无法进行更多的消费。在2013年,随着资金链断裂,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子已经销售困难,导致地方体制的资金更加紧张。于是,地方体制开始“厉行节约”,一方面基本停止偿还外债,包括欠私企的债务,另一方面减少各种吃喝消费,直接引发中高端餐饮等行业的大萧条,让大量服务业私企倒闭。另外,随着美国qe印钞的减少,流入中国的外资越来越有限,加剧中国资金紧张局面。同时,由于社会民众基本将现金投入到房地产、理财产品和高利贷等领域,手上的资金已经极为有限。而在2014年,理财产品和高利贷将出现大规模违约,让无数人“血本无归”。同时,资金链断裂的结果是,通胀(而不是通缩)形势继续发展(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中进行过分析),让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总结起来,就是地方体制从私企进行采购,也会采取欠债不还的方式;而民众在买房之后,面对持续的通胀,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吃喝)之外,购买力也将基本消失。或者说,2014年,整个国内市场还将大幅萎缩,很多需求将基本消失。从国际上的角度,随着美国qe印钞减少,欧美实际经济持续恶化,加上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意味着更多的私企失去订单。当国内和国际市场因素相叠加,都意味着“最后一棵稻草”,导致2014年的私企大规模倒闭潮。而2014年的大规模倒闭潮,延续到2015年年中,意味着绝大多数私企消失。

 

私企倒闭潮是“连锁反应”。 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私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极为显著,尤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起到决定作用。当私企倒闭潮开始后,直接的影响是,无数人因为私企倒闭而失业。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薪水低,很少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因此往往会因为没收入而回农村老家。但是,在私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称为“白领”,是收入尚可、贷款买房的人群。这些人一旦因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直接面对两个结果:一是无力供房,就需要将房子卖掉;二是立即停止除吃喝之外的一切消费。一旦私企倒闭潮出现,这些人开始大规模卖房的时候,不论媒体如何忽悠“房价上涨”,都无法阻挡这些人的抛售浪潮。这时候,房地产的“刚需买盘”就会直接变成“刚需卖盘”,也就是为了吃喝而把房子卖掉。而一旦房地产抛售潮开始,就不会有人买房,也直接引发大规模的烂尾楼,进而导致建筑建材和相关行业的需求严重萎缩。另外,当人们停止除吃喝以外的一切消费之后,各种家电、电子、纺织鞋帽、餐饮等等行业的需求严重减少。另外,大量私企倒闭后,私企车和私家车也大量汽车停驶,人们开始纷纷卖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汽车生产和维护等相关行业也严重萎缩。而这些行业严重萎缩,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私企倒闭潮,再导致新一轮人员失业,形成“倒闭-失业-停止消费-更多倒闭-”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也就是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绝大多数私企倒闭的局面。

 

中华压铸网

线上服务:资讯,订单,人才,行业报告

线下服务:会展,考察,培训,技术咨询

ID:cndcyz

中华压铸网公众号

国内压铸行业颇具影响力一站式服务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