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项目引进向共建创新载体转变
从重高校引进向重企业引进转变
从短期科技合作向长期战略合作转变
在刚刚落幕的“2010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上,首届中韩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项目展示洽谈会隆重举行,来自韩国、美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的专家带着335项国际成果,掀起了一场紧扣宁波产业转型升级的国际科技合作热,有24个项目当场与宁波企业签约,涉及项目总投入17984万元,技术交易额9099万元。
临近岁末,创新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使浙江省宁波市国际科技合作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个新的突破:
DD由宁波顺泽橡胶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别捷夫合成橡胶研究所合作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优质丁腈橡胶大规模生产整套工艺的引进”项目,总投入5.7亿元,技术交易额6018万元,获科技部支持经费1018万元。项目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从橡胶大国向橡胶工业生产强国转变。
DD最近国家科技部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等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
以“宁波模式”向世界要项目、要人才,从单一项目引进向引进和共建创新载体转变,从重高校引进项目人才向重企业引进项目人才转变,从短期科技合作向建立长期战略合作转变,使宁波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走在了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一直以年平均达19.7%的速度增长,以不到浙江省1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20%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10强。但宁波人还是冷静地看到:宁波科技基础薄弱。因此,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及时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近年来,宁波对产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更是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DD宁波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智慧型城市,不仅需要国内项目、人才,更要具备新的战略眼光:向世界要人才、要项目,将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内科技合作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在政策、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
宁波市出台了有关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对国际科技合作给予支持;宁波市科技局规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施“捆绑制”,没有企业参与,政府不给予立项,从而使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加快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宁波市科技局每年还设立3000万元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项目和机构的引进、搭建科技交流平台等。把国际科技合作做大做强,宁波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成功探索创新出“宁波模式”。
“宁波模式”一: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宁波市科技局支持下,浙江恒河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韩国科隆公司顺利签订了“加氢浅色碳九石油树脂技术合作”项目,根据协议,宁波企业将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对加工工艺进行再创新,项目实施后,每年可获利5亿多元。
“宁波模式”二:借宁波高校、科研院所之力,企业借势进行国际科技合作。兵科院宁波分院结合宁波重点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架起了一座宁波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桥梁,先后执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6项,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下转3版)
宁波宝迪集团借助兵科院宁波分院这一平台,与保加利亚科学院金属材料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汽车关重件高性能铝合金与先进铸造成形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研制成高档铝合金轮毂和高强化发动机活塞,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及工艺,实现产业化后,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以上。
“宁波模式”三:利用宁波高新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010年8月9日,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IBM公司就“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举行合作备忘录签约启动仪式,宁波市建设“智慧城市”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双方将就物流产业在管理、服务、技术、人才培养等重要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以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深入贯彻国家发展物流业的振兴规划,积极配合宁波市政府打造智慧物流的战略方针。同时,IBM宣布计划成立IBM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及IBM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
“宁波模式”四: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国际科技服务。在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的支持下,宁波市加大了对日合作的力度。宁波市科技局2008年首次通过日本花甲专家渠道,实施了“日本羽毛枫高效培育技术”项目。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先后派遣了100名学员赴日进修,回国后迅速成长为单位技术骨干。派遣学员沈伟其在日本进修期间与日本蔺草载培领域专家定平正吉结下深厚友谊,回国后邀请他来宁波交流,引进了宝贵的育种原始材料,现已成功培育出新品种“鄞蔺一号”。
目前,宁波已同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等20余个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国家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2005年以来,宁波市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97项,支持经费2225万元,科技部立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7项,支持经费21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