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自主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自主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称,目前,国内骨干汽车企业基本掌握了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系统平台以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整车。同时,在动力电池上,国内企业在电池的性能、生产工艺和自动化制造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据统计,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已申请3000多项专利。
他表示,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步入稳健的发展阶段。据估计,今年全国汽车产销有望突破2200万辆,比去年增长10%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到逐步推进,预计产销将达到12000辆。
问题
核心关键零部件是最大软肋
“核心关键零部件是最大的软肋。”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石晓辉认为,虽然国内汽车企业能组装出整车,但由于核心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并没有完全掌握,部分零部件要么达不到预期,要么只能从国外高价购买,自然无市场竞争优势可言。“零部件发展滞后,将影响新能源整车的发展。”
作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代表,重庆杜克高压密封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慧敏也道出了自己的苦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目前政府资金和政策更多地倾斜于整车制造企业和消费者,零部件制造企业则被忽视。
可喜的是,记者了解到,在最新制定的《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3-2015)》中已提出,为进一步推动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我市将启动一系列地方科技专项,重点研究并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匹配和集成、底盘开发等技术,带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
对策
挖掘国外专利资源
针对目前面临的挑战,我国汽车企业如何破局?
“从专利的角度入手,汽车企业仍存在后发优势。”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合伙人王志达如是说。
在整个混合动力技术领域,目前,日本丰田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他举例称,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丰田就进行了大量专利布局,造成其他企业在这一领域被驳回的专利申请达17921项。
不过,看似“天衣无缝”的专利布局,实际上存在“先天缺陷”。
“过去,丰田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紧盯美国市场,所以,尽管在国外布局了大量专利,但在中国市场专利布局很少。”王志达说,由于新颖性的问题,目前丰田部分核心专利已经无法再进入我国申请授权,也就无法在我国受到保护。这意味着,在国内,我国汽车企业不仅较少面对国外企业的专利“围剿”,还能几近“零门槛”借鉴和利用相关技术和工艺,从而缩小在核心关键零部件上与国外的差距,甚至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他还透露,混合动力技术已经发展了约30年,不少核心专利也在逐渐达到20年专利保护期限。如果得到充分挖掘,很多过期专利技术都可为我国汽车企业所用,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