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明在演讲中介绍的一组关于镁市场的数据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尽管目前各方面对镁材料的关注度提高,但是冷静分析,近年来在镁的应用方面有两大现象困惑着镁工业。
一是,中国之外的地区镁消费增长乏力。据分析,2010-2012年,除中国以外地区镁消费量徘徊在50万吨左右,2012年甚至出现下降。中国有色网。全球镁市场增长主要依靠中国。中国镁产品的出口量也呈现下降局面。二是,全球镁合金消费增长乏力2012年全球镁合金消费量约为255kt,占消费量比例是34.45%。而2007年最高值为360kt。2012年中国镁合金消费量约为80kt,占消费量比例是31%。而2007年为92kt。近年镁消费的增长主要来自铝、钛、钢铁。而在我们寄予厚望的终端消费市场,镁合金压铸件和镁合金加工业材的需求没有大的变化。这个市场迫切需要积极的推动。
董春明认为,镁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面临两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科技和工程问题,核心是如何能通过扬长避短,开发出更多高性能的新型合金材料,以及如何提高加工技术。二是战略与管理问题,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加快镁合金产业化进程,扩大其应用。他认为,制约中国镁合金产业提升和应用的首要障碍是战略与管理问题而非科技与工程问题。
在政府层面,镁产业的国家战略和行业规划缺失,并没有从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高度和国际竞争角度来审视镁的重要地位。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
在行业层面,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事业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组织,产业联盟缺失,行业标准不完善,没有多层次高水平的行业服务平台,行业缺少领军人物和领军企业,不能及时有力的发出行业的声音。
在企业层面,镁生产企业普遍实力不足,所能掌控的资源十分有限,商业模式待优化,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多数举步维艰,难有长远眼光和超前布局,企业专业人才普遍缺乏。
在科研层面,虽然国内从事镁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较多,但是镁方面的科研经费还是不足。科研成果虽然不断获奖,但实际上成果转化不力,与产业化结合不紧密。科技协作不够,研究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也并未有建立起国家支持的科技成果的共享机制。
在用户层面,对镁认知不够,对镁供应稳定性还有疑虑。制造类企业创新动力和压力都不足,习惯于给国外公司做代工,或者做代工的代工,一味最求成本低廉,挣快钱,并未有足够意愿以材料创新为突破口实现产品创新。同时,由于缺少系统化的镁应用的生命周期分析研究和材料数据库支撑,产品设计开发进展并不理想。
在金融投资层面,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和投融资机构更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还未能看到镁材料和镁业的投资价值,在镁业资金投入,资源整合方面还缺乏更多耐心,更多的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董春明建议,各方面都亟待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在对镁材料价值的评估方面,单纯的强调性能和成本都是不完善的,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其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性价比优势。在材料选择上,要将这个材料放在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中来考虑它的综合优势。其次,对镁产业的评价,也要集成考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比较优势、全球趋势等综合性因素。这是新环境新挑战和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不能单纯的认为镁的冶炼能耗高就否定这个行业的发展,而要综合评价这个行业给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给产业链和中国制造所能带来的贡献。
董春明认为,经过国际上130年的商业化生产历史,以及国内多年的研发实践,在镁产品开发应用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我们不缺乏技术,缺乏的是资源整合和创新。创新包括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合作创新、产品创新。镁合金材料的扩大应用,不能等待,不能依赖,只能推动,通过整合创新,才有机会将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