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制进度落后、单机价格飞涨,多国欲退订F-35,这己令洛一马公司头疼不已,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空军头牌F-22重型隐身战斗机2011年曾因供氧问题停飞数月,2012年11月16日,美空军又发生一架F-22战机坠毁事故,该机在8年内连摔了4架。对于仅仅计划装备183架的F-22来说,事故率已经不能算低,洛一马公司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不仅是军机,连美国引以为傲的波音客机也频出重大质量问题,2013年1月,波音787客机(又称“梦想客机”)在一周内连续出现起火、漏油等5起故障。
这几年,美国制造的各类武器装备频频出现严重的质量、技术故障,2011年2月13日,“格拉维利”号驱逐舰航行途中桅杆项部发生断裂;2011年2月中旬,“自由”号濒海战斗舰海试过程中水线以下船体出现裂缝,船舱进水;最使美国海军郁闷的是4艘已经服役的圣?安东尼奥级舰,均己出现严重质量问题。
从美国军方发布的相关调查材料来看,这些武器质量、技术问题大多数是由于设计、制造、管理或检查人员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而埋下隐患,以及设计、建造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及其水平、素质的下降所致,并非是什么技术难题、复杂工艺所引发。也就是说问题并非是技术复杂所导致的无法克服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本可克服与避免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及其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武器装备制造业一向是大国高端制造业的核心与精华,对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来说更是如此,美国武器频出质量、技术问题,意味着美国高端制造业核心与精华--军工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其绝对优势地位开始出现动摇,美国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发展制造业必须要有一种与制造业相关的制造文化。笔者把制造文化定义为:制造业从业人员为制造更多更好的产品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以及全社会对制造业关心、关注与认可的态度。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热衷于制造更多更好的产品,整个国家、社会对制造业十分关心、关注,从事制造业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对国家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并享有较高社会地位,那么可以说这个国家具有一种浓厚的制造文化氛围。日本、德国、韩国是这方面的典型,这三个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强,应该与这三个国家的浓厚的制造文化氛围密切相关。而美国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于发达,商业文化氛围过浓,美国制造文化受到商业文化的冲击与压制严重,美国人更热衷于追求商业利润,而不是热衷于通过辛勤的制造来获取财富。
美国靠从中国进口廉价消费品,并依靠对整个产业链控制,在流通领域与品牌经营上获取暴利,仅从产业链最终利益分配来看,美国是大赢家。可经济学有句名言: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完全放弃消费品生产制造环节必然付出某种隐形的代价,那就是促使美国形成远离制造的文化,美国军工产业受到牵联和影响就再所难免。
虽说美国在以军工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领域仍有很强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大都转移到国外。随着中国涨工资、人民币升值、跨洋运费的上涨等因素,一些美国企业也想重新恢复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本土的制造能力,但发现已不可能。以纺织业为例,美国原来的纺织女工要么退休,要么转行到超市当收银员、售货员或其它领域服务员,相比又苦又累的纺织厂,超市之类服务业工作条件更好更轻松,收入也不比工厂低多少。即使美国想重振纺织业,原来的纺织女工也不大可能重操旧业,现代的时髦年轻女性更不可能去干又苦又累的纺织女工,纺织女工已成为美国逐渐消失的职业。
美国相关机构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熟练技术工人短缺成了美国制造业面临的一大难题,81%的美国制造商自称缺乏足够的技术工人。拿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来说,到2015年将有近40%,大约6万名工人达到退休年龄,而通过公司正常招聘渠道根本无法满足用工需要。
美国远离乃至逃离服装、玩具等低附值消费品制造业问题不大,美国女人可尽情的逃离又苦又累的纺织厂,美国可继续从中国或其它国家进口廉价服装,但作为美国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主力军的美国男人难道也能效仿美国女人去远离工厂、逃离工科、远离军工制造业吗?
美国决不可能远离其高端制造核心即军工产业与高科技产业。问题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远离甚至是逃离制造的文化氛围必然导致美国读工科的人大量减少。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及敬业精神的下降必将对美国军工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造成致命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与美国类似的问题,如海尔、联想、格力等强势制造企业,不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做强制造主业上,而是纷纷进军房地产业,这就是中国远离制造文化开始形成的危险的信号。
这几年全国很多制造企业均为招聘不到数量足够的合格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工人而发愁,工程师荒、技术工人荒的“两荒”现象日趋严重。“两荒”现象根源在于中国如同美国一样,远离工厂、逃离工科盛行,与公务员与高校金融等财经专业报考热得发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程师、技术工人职业己成为中国青年学子抛弃的对象。
中国制造业决不能重蹈美国覆辙,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仍将是中国制造业的奋斗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