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材料工业三年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正式出台,标志着重庆今后三年材料工业发展的总体路径的确定,是“十二五”时期内全市材料工业发展的新纲领。
一、编制《规划》的背景和总体考虑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衡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重庆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我市材料工业坚持上档升级与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与降低能耗并举的总体思路,行业整体的水平、质量、规模、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从2010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特别是从2011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受此影响,重庆工业从2011年的全国增速第一下滑到2012年一季度的增速第七。
2012年4月中旬,德江书记在听取重庆市经信委对重庆工业经济全面汇报后指出:“重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发展问题,特别是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主要任务,重庆更是如此,与全国水平比差距大。因此,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和未来五年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德江书记“稳增长、促发展”的指示精神,在重庆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制定重庆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石化、材料、劳动密集型和能源“6+1“支柱产业的提升振兴规划。《规划》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三个原材料产业。
《规划》编制是基于对我市材料工业发展的“五个判断”
一是材料工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支撑,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产品广泛应用于交通、建筑、机械、电子信息、电力、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从长远发展看,材料工业在我市引领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仍将起到重要作用。总的来看,钢铁、有色金属、建材产品品种较多,尽管不同品种发展特征不一致,但在国内外需求带动下产业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二是重庆市材料工业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材料工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明显成就,2011年,材料工业占我市工业总规模的14.3%,部分材料工业冶炼、加工技术及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行业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本地配套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原料控制能力不高,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四是行业发展要素约束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新形势,以及国内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日趋强化。
五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西方国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迫切要求有材料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实现转型升级。
二、《规划》的编制过程
我们在编制钢铁工业提升振兴规划、有色金属工业提升振兴规划和建筑材料工业提升振兴规划的基础上,征求了90余家单位(市级部门、区县主管部门、企业、协会、研究院所、大学院校)意见,经过多次市级专家学者专题会、市经信委主任办公会、市政府分管领导专题会充分讨论,修改完善。为进一步提升该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向工信部原材料司汇报了《规划》编制情况,并由工信部组织钢铁、有色、建材方面的国家级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评审和修改。最终形成的《规划》凝聚了各方共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
基于对行业发展背景和形势的判断,对重庆材料工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四上”作为的主要发展思路。
一是“上规模”。《规划》认真贯彻了中央关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十二五”时期,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1万亿规模,其中笔电产量突破亿台,打印机、显示器等重要产品规模也将达到千万数量级,对铝材料、镁材料、铜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需求巨大;重庆的汽车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对钢铁材料,特别是特殊钢和高端结构材料需求巨大;未来10年,将还有1000万人进入城市,重庆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巨大。预计到2015年,我市的钢材需求量超过2100万吨、铝材超过200万吨,水泥达到7000万吨。按材料工业占我市工业比重达到10%计算,材料工业突破2500亿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是“上水平”。到2015年,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0.85%,提高到1.4%,产业规模应占到由注重规模扩张型向提振产业发展模式转变,要实现集群发展、链式发展、配套发展和创新发展;由注重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由注重国内资源开发向注重国内外两种资源开发转变;由注重国内向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空间发展转变,加快产业升级。
三是“上质量”。重点产品实物质量合格率从95%上升到98%以上,出厂合格率继续保持100%,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获得市级及其以上品牌产品从70个提高到120个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60%提高到85%以上。
四是“上效益”。到2015年,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提高到6%,规模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3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5万元/人•年。
四、《规划》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
《规划》的制定是紧密结合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庆市实际,目前,我市材料工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行业稳定增长压力巨大。钢铁工业发展形势仍非常严峻,下游需求仍然不旺、钢产量居高不下、钢价持续下跌以及企业普遍亏损等行业问题扎堆出现。钢铁工业尽管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刺激下在2012年上半年保持了去年同期水平,但下半年要实现持续增长的难度非常大。有色和建材行业尽管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增幅一直在持续下滑。部分重点企业生产计划达不到预期。如重钢预计全年产值220亿元,西铝预计全年产值130亿元,合计较年初计划缺口达130亿元。
二是企业效益明显下降。由于生产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而产品价格严重下滑。2012年上半年月我市冶金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7%,全行业亏损额达4.3亿元,而去年同期实现盈利7.9亿元。建材工业利润7.8亿元,同比下降29%,行业利润严重下滑。
三是生产要素供应制约行业发展。受天然气和电力供应制约,部分企业无法达到满负荷生产,严重影响行业发展。例如中铝重庆分公司、博赛、渝琥玻璃、四维卫浴、剑涛等企业供气量不足。而中铝重庆分公司若能满足其供气需求,每月产值预计可实现翻番。国际复合2#窑因为电力供应不上一直处于停产状态。原材料方面,铁矿石和铝土矿60%以上需要进口,随着澳大利亚、印度、印尼等主要出口国政策调整,使用进口矿石的企业倍感压力。
四是资金链紧张影响行业健康发展。材料行业长期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加上银行贷款紧缩对企业融资有较大影响,企业普遍反映贷款利率高、资金周转慢、回款周期长,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承兑汇票无法用于电费支付等,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融资困难。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负担,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行业面临着消化过剩产能、去库存的艰巨任务。因此,我们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稳增长需要与调结构、抓改革相结合。我们应抓住经济增速回落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创新驱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抓好节能减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集群发展。未来三年,我们以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重点,着眼于研制和开发高端新型材料,加大产业链垂直整合力度;着眼于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和应用,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效益;着眼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行业的融合,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实现材料工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促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规划》坚持合理的空间布局原则
统筹国内和周边市场需求,以满足内需为主,兼顾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和物流成本等因素,依托现有格局,坚持优化布局,在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布局原材料基地,在市场周边布置深加工基地,立足区域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大宗产品产能,沿江、沿铁路等物流大通道,促进合理布局产业带。
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材料工业无害化最终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建立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以及城市和谐发展相衔接的循环经济体系,在循环经济园区和城市周边,配套发展协同处置和消纳固体废弃物项目。推动建成特色鲜明、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链完整、物流完善、环境友好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六、《规划》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目标
铝材料产业集。目前,以西南铝为龙头的铝加工产业群已在西彭园区初步形成,西彭园区已引进了包括中国铝业、中电投、瑞典萨帕、瑞士立达、上海通用、戴卡捷力等国内外大中型企业270余家,其中铝精深加工企业70余家,铝加工产能100万吨,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用铝材料深加工为重点,90%的产出来自铝加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园区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集群。以开县星星套装门和南坪美心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高档防火防盗门、竹木套装门、新型节能门窗、环保建筑涂料、塑料管材及各类板材等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引导新型建筑材料企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打造“中国套装门之都”,形成全国最大的门业制造基地。
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国际复合为核心,重点发展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及电子布、增强型玻璃纤维、汽车用工程塑料、玻璃钢及制品、覆铜板等,引导玻璃纤维产业为电子信息、汽车等主导产业配套。
钢铁材料产业集群。以重钢集团和万达薄板为龙头,保持和扩大品牌的品种和质量优势,提高装备水平,调整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汽车薄板、高端船板和锅炉板、高档家电板、高强钢筋、大口径无缝钢管、特殊钢等,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建成长江上游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铜材料产业集群。以重冶铜业和龙煜铜管为龙头,加快我市铜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铜材延伸加工产品,打造铜管、铜粉、铜带、电子信息配套铜材4个精品系列。
玻璃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以福耀集团和渝琥玻璃为龙头,推广优质浮法技术,发展Low—e玻璃、汽车玻璃、家电玻璃等高端品种、深加工产品,重点引进电子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超薄玻璃、幕墙玻璃等,打造玻璃产业园、引导玻璃深加工企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
镁材料产业集群。以盛镁镁业为主打造万盛镁产业园,实现原镁冶炼及废镁回收、镁合金原料生产、镁合金深加工、镁合金制品规模应用、检验检测,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业用镁合金、手动工具等用镁合金压铸及挤压材。
水泥及制品产业集群。以西南水泥、拉法基、翼东水泥、东方希望、重庆海螺等龙头企业为主,推广42.5级及以上水泥、C40及以上预拌混凝土、高性能专用混凝土、重点发展商品砂浆、轻质高强混凝土、工程预制件、高性能外加剂等。利用现有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建筑及卫生陶瓷产业集群。以佛山新美、四维卫浴、杜拉维特、新康洁具为龙头,重点发展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多功能型建筑陶瓷砖、薄形建筑陶瓷砖、节水型卫生陶瓷、整体浴室、五金配件等。支持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及配套产业集群发展。
七、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通过实施400万吨高强度钢筋示范工程、高精铝合金板带箔技改示范工程、再生铝示范工程和电子级玻璃纤维示范工程,努力在制造基础工艺研发、基础材料应用以及制造质量上取得突破,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按照市场供求和产品生命周期,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新产品“上市一批、在研一批、启动一批”滚动开发体系。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产品成果中试基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检测中心。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依托企业技术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提升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展技术攻关,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的开发和保护,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鼓励企业开展技术革新、岗位能手创建活动。
八、推进本地配套
长期以来,我市材料工业,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材料生产企业重视生产、建设、经营,轻视与下游行业用户的协调合作,重视制造产品,轻视提供服务,与下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低,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环节的联系不紧密。导致下游行业用钢材产品升级缓慢、钢铁新产品找不到用户。比如,重庆是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但是基本上本地没有汽车钢板和汽车用特殊钢生产企业;高强螺纹钢筋等一些生产技术成熟的高性能钢铁材料推广应用缓慢。
上下游产业不能有效衔接,大大削弱了产业链竞争力。现代制造业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间的竞争演变,能否与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成为企业谋求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认为,产业链的延伸是解决同质化竞争,缓解总量压力的关键,是一个企业由大变强的标志之一。为此,《规划》强调企业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与下游用户,特别是本地用户间的战略合作机制,促进钢铁企业由钢铁材料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