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以及《循环经济法》的先后出台,我国明确表示今后将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零部件再制造风潮不可避免地席卷中国汽车产业。
变废为宝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潜力巨大
零部件再制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是相对一个成熟的产业,而在我国却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再制造;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那么,究竟什么是“再制造;呢?
再制造工程是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目标,将大量相似的报废产品回收,拆卸后,再按零部件的类型进行收集和检测,以有用的报废零部件作为再制造毛坯,在流水线上对其进行批量化修复、性能升级,然后再把这些修复后的零部件重新组装成产品。再制造产品在技术性能上和质量上可以达到甚至超过新品的水平,而与生产一个新品相比,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可降低50%,节能60%,节材70%。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能为:再制造发动机约11万台,再制造变速器约6万台,再制造发电机、起动机100万台左右;产值也才不到25亿元。相比再制造发达国家如美国,差距甚远。几年前美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年产值已经达到500亿美元,形成了一个产业。我国再制造业的年产值仅3亿多美元。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再制造产业大有可为。
据了解,我国每年报废汽车约300万辆,而且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将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的再制造产业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产值仅7亿元,再制造产品占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比重还很小。如果能将更多报废的汽车零部件实现再制造,不仅能有效节约资源能源,还能为行业创造巨大的绿色财富。
试点先行产业体系有望逐步形成
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汽车再制造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我国,该项产业尽管起步较晚,但随着14家整车(机)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试点工作启动,以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汽车再制造产业体系正逐步形成。
2008年3月,我国正式确定了一汽、东风、江淮等14家整车(机)生产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开展再制造试点的汽车零部件产品范围暂定为: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启动机、转向器五类产品。
同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也一并出台。《办法》明确规定,暂不允许再制造企业从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收购“五大总成;(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和车架)进行再制造,其他零部件按照《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再制造产品原则上不得低于同类原产品新件的质量保修期;零部件再制造企业不得回收或再制造未获得授权的其他企业产品;再制造产品应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售后服务系统进行流通,不得直接向社会零售市场销售;再制造企业应获得可再制造旧件的原生产企业的商标使用权。
这一政策的实施,也为汽车再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批国内汽车制造企业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列。如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近年来努力做到全方位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作,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再制造发动机5万台。
调查报告:近七成消费者认可再制造零部件质量成为关注焦点
在新华信针对车主的调查中,有66.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购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有18.1%表示不确定,有15.1%表示不会购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即有2/3以上的消费者表示会购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市场需求潜力很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提供安全可靠质量产品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现在汽车维修市场很不规范,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时常有假冒伪劣产品充次其中,而大部分消费者无法辨认真伪,所以消费者对零部件的质量是否可靠比较担心。
在被调查的消费者当中,有78.1%的人因为担心质量问题而不购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有10.0%不购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是因为他们认为新产品更放心些,虽然贵点,但省心和放心;有9.5%因对再制造零部件了解的不多而不购买。可见,人们不购买再制造零部件主要是对再制造零部件质量不放心和不了解。
40%以上的消费者决定购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也是基于对其质量、安全和技术可靠的信任。通过上面对消费者购买与不购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最重要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质量可靠与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