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是一座闪烁着金黄色泽的城市。三千年燃烧不息的炉火,提炼出“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全国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铜陵一直不缺乏看点。醒来之后的铜陵,如今正悄然萌动新的改革浪潮,崛起的呼声此起彼伏。
-公务员更像企业的员工,要靠业绩、靠竞争意识来从事工作
3个浙江人在一起谈“票子”,3个铜陵人在一起谈“帽子”。铜陵坊间广为流传的这一句话,反映了老百姓对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坚决破除衙门作风的迫切愿望。
6月2日,铜陵市出台《党政机构调整方案》。根据方案,铜陵市将组建水务局,把农委、水利局、林业局有关水资源、水利工程管理、组织指导防洪工作的职责以及原建委有关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和污水处理的职责,整体划入水务局。从此,“九龙治水”的历史将在铜陵彻底结束。
“对现行部门体制进行调整,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革除旧有行政管理体制痼疾的立场和决心。”铜陵市人事局副局长王效良这样对记者说道。在王效良眼里,这是一次全方位按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大调整。
这项改革,将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移交出去,把该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以解决缺位、错位、越位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铜陵市商务局局长牛爱平认为,市直党政机构调整对于公务员来说是一场革命,原来公务员是最有保障的群体,现在让大家有一种危机感,更像企业的员工,是要靠业绩、靠竞争意识来从事工作。像治理企业一样治理一个社会,政府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使依靠客观、公开、竞争配置的资源最大化。
“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日休息不保障。”这条时髦的短信语言,如今在铜陵市党政机关干部中广为流行。“现在每晚看市政府大楼,许多办公室的灯要亮到深夜。”牛爱平说:“现在的公务员都有紧迫感,工作再也不像往日那样悠哉游哉。”
-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转型为仅“制定游戏规则和裁判游戏”
“原先上班不累,拿钱却不愁,端惯了‘铁饭碗’要改端‘瓷饭碗’多少有些不适应。”铜陵市药物研究所的江敏这样告诉记者。得知工作多年的单位已被公告列入第一批转企改制名单后,江敏心里很是郁闷。
郁闷的不只是江敏。按照“积极稳妥、分批实施”的原则,铜陵市此次共有59家单位将在年底前彻底改“姓”。
多年来,一种困惑一直萦绕在铜陵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章荣杰的心头:医院和医护人员向患者销售或搭售药品,以回扣的形式分享利润。回扣让医院这种事业单位拥有了“双重身份”,即理论上是非营利机构,实际上是销售药品的“代理商”。
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促使铜陵启动了社会公共事业“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铜陵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局长叶加阳说,从过去的“养人”转变为“养事”,该市拟先在卫生系统为“管办分离”试点探路。
根据实施方案,铜陵市拟先成立代表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医院管理中心,中心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代表市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借鉴现代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对公立医院进行管理,从而在管理体制上改变以往卫生局既“办”医院又“管”医院的传统模式。
从原来的既“裁判游戏”又“参与游戏”转型为只“制定游戏规则和裁判游戏”,将成为铜陵市事业单位改革的“线路图”。王效良说,实行“管办分离”有利于解决政府部门同体监督、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是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突破,“铜呆子”炸掉了年销售收入逾10亿元的第一冶炼厂
以铜立市,铜工业是铜陵发展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以来的五年,铜陵市财政收入净增量中有色公司贡献率为51.73%。2007年,铜陵有色公司上缴的税收占该市财政收入的45.4%。
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加上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铜陵人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度被称为“铜呆子”。因为不能在改革中实现突破,“铜呆子”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
上世纪90年代初,铜陵一度作为新兴产业予以培植开发的“安驰”轿车,由于创新乏力胎死腹中;以百元资金利税率在全国同行业中拔得头筹,而被誉为“中国第一店”的铜陵百货公司,却因改革犹豫变得步履维艰。
“醒来,铜陵”大讨论之后的1996年,因资金不足拖了多年的铜陵水泥厂,由于采取了投资体制改革,变“两眼向上要贷款”为股份制项目业主制,把项目送给另外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结果自己养不活的“娃娃”变成了“金娃娃”。
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像铜陵水泥厂那样幸运。令人遗憾的是,养不活的“娃娃”送人养虽有很强的前瞻性,却没能激发铜陵人的奋斗激情,闹出了将人家都唤醒后自己却又蒙头大睡这样“半夜鸡叫”的笑谈。
2007年12月28日上午,在轰鸣的爆破声中,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第一冶炼厂两座100多米高的冶炼和尾气烟囱应声倒地。这个浇铸出新中国冶炼史上第一炉铜水的冶炼厂,年销售收入达10多亿元,因为工艺落后、高能耗、高污染走到了尽头。
但是,这对铜陵市国有企业加大“关停并改转”具有标本意义。铜陵市经委副主任丁兴虎说,在经济布局、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方面,铜陵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正积极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
根据推进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2012年之前,铜陵市整个铜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000亿元,有色公司将成为全省第一家销售收入“千亿户”。同时,制造、化工、建材、电力资源等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培育一批产业“小巨人”。
眼下一幕幕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求突破的“活剧”正在铜陵大地上演。
-奔向小康,2012年,10万进城农民免费住楼房
放弃宅基地,即可在离主城区仅半小时车程的卫星镇免费获得一套楼房。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铜陵乡村农民来说,这已不再是梦想。
根据最新出炉的《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2012年,铜陵市将提前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万进城农民将免费住上楼房。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铜陵的答案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铜陵下辖三区一县,城市化率已超过58%。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铜陵市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具备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
“城市辐射带动农村,是一个以大城市和农村小城镇为节点,层层辐射、梯级传动的过程。”铜陵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杜应泰是这样理解的。根据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铜陵市决定把东部新城区的顺安镇、钟鸣镇两镇联体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试验区,同时把市区的一批品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搬迁过去,实行公共服务优先。
城乡一体化强力打造的两个“半小时”交通圈,将使铜陵城乡之间变得更近:所有行政村到主城区只要半小时车程,所有中心镇半小时能驶上高速公路。到2010年,城乡公交一体化将使城乡之间在空间上实现“零距离”。
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融入城市,是否会成为“边缘人”?杜应泰说,到2012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后,铜陵工业集中度将达90%,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80%,城市化率将达到70%。
按照杜应泰的这一畅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实现时,铜陵农民在城里有房、有打工收入,在乡下有土地股金,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体,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将基本实现同质化。(记者胡佩 彭玲 江婷 蒋六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