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中心卢中原指出,宏观调控当前仍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主要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及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据新华社11月14日报道,2007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物价上涨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达到或超过10%,进入2007年,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但是,国民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尚未解决,又出现了食品涨价带动的物价水平上升较快、经济增长有可能由偏快转为过热等新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抑制过度投资、稳定市场价格、减少流动性过剩、降低顺差增幅。2007年以来央行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还降低了银行储蓄的利息税,调整了证券和股票交易印花税。取消了553项高能耗、高物耗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节能降耗的措施,提高了环境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健全了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和落实了最低工资的指导制度。同时,为了稳定价格,中央出台了扶持加强生猪生产,稳定价格等一系列调控措施。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认为,2007年密集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更多地采用了财税等经济手段,而避免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虽然效果慢一些,但是有利于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正是由于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中国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比较好地利用了世界经济较快发展带来的机遇,保证了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投资、外需三大需求也都在向宏观调控目标的方向变化。从2007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比2006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但是比二季度回落了2.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有所缓解。
二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7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1.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三大需求形成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三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大幅增加。随着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保持了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势头。
四是群众实惠明显增多,居民就业和收入继续增加。2007年以来,不仅城镇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而且财政凭借收入的不断增加,也加大了对居民的支持力度。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收入增加相应提高了消费。前三季度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完成了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02%,达到了920万人。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降低了居民未来支出的压力,相应增加了当前消费。
国务院发展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指出,要看到,一些宏观调控措施还在落实之中,效果还需要时间才能逐步显现。虽然三季度GDP增速有所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及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三个突出的问题。
卢中原说,物价上涨问题,原因十分复杂,既有需求原因,又有成本原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反映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积聚下来的物价上涨压力开始释放,通货膨胀的危险在增加。近期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等因素,物价上涨的压力持续加大。自2007年5月份以来,由于食品价格上涨较快,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5个月上升,通胀压力加大。通过实施各项调控措施,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了比上个月回落的局面。10月CPI又出现反弹,未来两个月仍将在高位运行。
卢中原认为,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改革措施,对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