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中国社科院彭兴韵:央行或继续提高准备金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04
核心提示:上周末,中央政治局将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由“双防”微妙变化为“一保一防”,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今年第二季度例会,也指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将面临微调,在货币政策上将不再继续使用“从紧”的字眼。

上周末,中央政治局将下半年的宏观调控由“双防”微妙变化为“一保一防”,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今年第二季度例会,也指出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将面临微调,在货币政策上将不再继续使用“从紧”的字眼。

       宏观调控微变,货币政策微调,央行延续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未来央行是否可以独立的执行货币政策?

       EEO:7 月2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很多人认为这三句话很难分出一个先后顺序,您如何看?

       彭兴韵: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2020年人均GDP较2000年翻两番的必要途径,保持经济较快的较快增长,在中国比其它许多国家都更为迫切。但是,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要以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为前提,不能以过高的通货膨胀来换取理想中的经济增长率,否则,经济增长的成果最终会被通货膨胀所吞噬。物价总水平(通货膨胀)的较大波动,往往会带来经济的大起大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应当被忘记的。

       我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这一表述,与《中国人民银行法》对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要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可见,物价稳定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增长与发展也是我们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所不得不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中国在宏观调控中并没有将经济增长或发展与物价稳定之间割裂开来,这大概也是中国宏观调控的一个特色吧。

       EEO:目前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严峻的通胀形势,没有理由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 “ 松货币 ” 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形式更应该关注经济增长,您如何看待这种分歧?

       彭兴韵: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即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并不必然会带来高通货膨胀,反过来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恶化。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在恶性通胀下,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往往也会较低,失业率也会上升;反之,在严重的通货紧缩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也会很低,失业率也会较高。只有在较为温和的物价上涨下,才能够确保经济的平稳增长。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甚至还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

       就当前而言,中国的确是要防止温和的通货膨胀转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让老百姓辛辛苦苦挣得的收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通货膨胀耗光了。在过去几年里,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反通货膨胀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效。

       我想,这在近期还是应当继续注意的。不过,中国应当对针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的通胀率的变化做出更系统地分析和评估。

       EEO:本月25 日,央行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 年第二季度例会上,强调: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央行明确表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您对央行的政策如何看?很多人认为没有说“从紧”就是松,也有人认为没有说“从松”就是紧,你的看法呢?此次央行的例会定出的基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彭兴韵: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表述,尤其是增强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这是任何时候的货币政策都应当注意的基本原则,在通胀时期、经济过热时期是这样,在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时期也应当是这样,只不过货币调控的方向不同罢了。大概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货币政策才能够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那种认为央行没有提货币政策从紧就意味着货币政策是要“松”,或者反过来没有说松就意味着紧的观点,可能是过于机械化和简单化,仿佛货币政策就只有两种黑或白两种颜色、是与非的选择。实际的货币政策决策也并不只是在“紧”或“松”这二者之间做这样简单的选择,往往还有某种中间状态,货币政策取向从“紧”转向松,或者从“松”转向“紧”一般也会有一段时期的静默期。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都是如此,例如,2006年7月份至2007年7月份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似乎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央行提出要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政治局会议精神的具体化。所谓有货币政策的连续性,自然与过去一段时期的货币政策操作就有关系了,否则就谈不上连续性,今天的货币政策操作受昨天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同样地,今天的货币政策又在影响着明天的货币政策操作。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在近期内货币政策不太可能在近期出现方向性的逆转,货币政策的基调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从紧”的货币政策马上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又增加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为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因此,不再明确地提出货币政策从紧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不会继续收缩流动性和抑制信贷的扩张。

       EEO:目前的汇率机制迫使央行被动发行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您认为这么多年的汇改对央行货币政策形成什么制约?未来央行是否可以独立的执行货币政策?如果央行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未来一段时间是否更加被动?如何解决?我们应该坚持一个什么样的汇改?

       彭兴韵:汇率机制的改革本来是要增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过去,人们只是套用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的困境,认为正是固定汇率和资本的流动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没有独立性。

       但是,我国在2005年7月份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以来,货币政策受国际收支影响的被动局面较汇率改革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事实证明,向市场传达稳定的升值预期且由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购买外汇资产来形成外汇储备的管理体制,比固定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组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危害。这几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在这样种状态下疲于应付,也造成了货币政策操作机制的扭曲。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政策的独立性,及中央银行是否不受国内其它政府部门或利益集团的影响而独立性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其次是信用独立性,及诸如财政收支、金融冲击或国际收支等是否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

       显然,中央银行的政策独立性是较弱的,中国人民银行常常只是乐谱的演凑者,它很难自己普曲、自己演凑。不仅政策独立性较弱,信用独立性现在也是较弱的,财政在央行存款的变动、中央银行在发挥金融稳定职责当中发放的再贷款都会削弱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独立性。当然,现在最大的不利影响就是来自于目前的汇率机制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EEO:目前我们货币政策是否越走越窄,越走越被动(表现在政策选择和工具使用),其根源除了汇率制度,您认为还有什么?

       彭兴韵:从国内来讲,除了汇率机制之外,还有一个重的原因就是不太恰当地对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寄予太大的希望。

       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取代了利率政策,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到7月中旬,人民币在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升值了6.5%,如此大幅度且稳定的升值,对那些在次贷冲击中受到“惊吓”的国际资本无疑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稳定升值,对那些逐利的国际资本实际上就是无风险的且高过预期的外汇投资收益。货币政策带来了这样的结果,的确是应该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中国在货币政策的困境实际上也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或者说是中心—外围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不良结果。中国的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处于中心区的货币的汇率波动会对外围国家的经济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为了防范汇率大幅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动逆转的不利冲击,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普遍持有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在中国由央行主导的储备管理体系下,外汇储备的变动就对货币政策带来的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货币政策的被动性不过反映了中国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受害者之一罢了。

       EEO:您认为下一阶段,央行如何延续上半年的货币政策,会不会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不选择这个货币工具,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为什么?

       彭兴韵:我个人认为,若没有其它重大制度性改革,央行继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可能性是较大的,甚至还有可能至少提高两到三次的准备金比率。

       当然,央行也还有其它一些选择,例如,在公开市场上利用去年买入的特别国债,进行现券的卖断交易,这也相当于锁定了10-15年的商业银行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也可以发行期限较长的央行票据,比如重启三年期央行票据甚至发行五年期的央行票据。这些都是火烧起来了救火的办法。

       我想,更重要的还在于放弃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通胀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真正让人民币双向波动,让国际资本切身感受到人民币汇率实际上也是有风险的,以及进一步真正改革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

       EEO:您对2001 年 至2007 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如何评价,还有哪些失误和可以改善的地方?对目前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彭兴韵:我认为,这几年央行的货币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是有一定成效的。首先是央行丰富和完善了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就有许多创新,并没有囿于某一个发达国家的操作方式而简单地照搬,而是根据中国货币调控的需要大胆地创新。

       其次完善了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断地推进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机制的改革,配合其它政府部门推动了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和金融创新。

       第三,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地采取了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在反通胀与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2006年以来,如果没有央行持续的流动性紧缩政策,我们很难想象目前的通胀率还属于温和状态。

       第四,央行也在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增强货币政策的透度明,注重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货币政策的分析和决策更为系统和科学。这些都是这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所取得成就,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当然,货币政策分析和决策是非常复杂的,不能把它想象得跟程序或者机械图纸设计那样是完全可控的。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不仅要取决于央行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认识和把握的科学性,还要取决于其它并非央行所左右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当然也还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各种政策工具与各宏观经济指标之间关系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要把握好货币政策操作的时机和力度实际上是相当困难的,不仅我国的央行难以做到这一点,就连美联储也会常常犯一些错误,要不然,就不会有现在愈演愈列的次贷危机了。不过,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应当是不断追求并且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中华压铸网

线上服务:资讯,订单,人才,行业报告

线下服务:会展,考察,培训,技术咨询

ID:cndcyz

中华压铸网公众号

国内压铸行业颇具影响力一站式服务平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