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内燃机工业面临四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2024-09-27 11:56  浏览:1546

20101129日~122日,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ENGINECHINA2010)将在北京中国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在展会开幕前夕,本报记者就目前行业内所关注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邢敏先生。

 

中国工业报:第九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开幕在即,目前已确定的参展厂家都有哪些?本届展会有哪些亮点?

 

邢敏:目前已有潍柴动力、玉柴、东风康明斯、五十铃、云内、新柴、全柴、电装、博世、日野、奇瑞、东安、博格华纳、亚新科、科伦斯、美国西南院、无锡康明斯、浙江银轮、中原内配、天润曲轴、辽宁新风、滨州活塞、康跃等国内外180多家知名企业确定参加本次展会,值得一提的是,由天津大学等企业、院所组成的节能环保发动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首次组团参展。

 

本次展会的主题为:“创新、节能、绿色、环保、高效”;主要亮点是“国际领先产品齐聚,行业成就共览”。

 

展品将从产品技术、工艺装备两条主线深入诠释展会主题。其中,产品技术线将突出展示“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技术和产品;工艺装备线主要展示“绿色制造、高效制造”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

 

参展企业以国内外知名品牌为主,整体质量高;国内参展企业主机阵容强大,代表了国内内燃机制造行业的先进水平。展会还首次开辟了制造内燃机及零部件产品的工艺与专用装备展区,展示与内燃机相关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使展会内容体系更加丰富和完整。

 

此外,为了增进在校大学生对内燃机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展会的志愿者届时将由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在校生来担任。本次展会还将专设媒体角和新闻发布角,为与会媒体进行行业交流和报道提供方便;同时展会期间还将穿插一些公益活动。

 

另外,今年的内燃机展会恰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之后的第一个收获年举办。因此在本届展会上,业内领先厂商将推出近年来开发的各种传统内燃机改造产品、使用替代燃料的内燃机以及新能源动力。

 

展会期间,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还将与多家媒体合作举办一系列论坛和调研活动。其中包括与中国工业报社携手举办的“2010中国内燃机工业高峰论坛”和内燃机及零部件行业排头兵企业表彰活动;与弗戈工业媒体共同举办“2010中国国际内燃机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探讨“绿色、高精、高效”的设计制造技术和解决方案;与现代零部件杂志共同举办“内燃机行业再制造技术应用及产业调查”和“内燃机行业刀具应用情况”调查的新闻发布会,为参展企业、专业观众搭建多层面、全方位的技术交流平台和商贸平台。

 

我相信,第九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将是一次节能减排产品的成果大会,国际内燃机领先技术的发布大会,国内外知名品牌制造商的交流大会,更是一次向国际、国内发布低碳经济的和谐的大会。

 

中国工业报:2010年即将结束,这一年我国内燃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邢敏:今年以来,内燃机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呈现出了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国家的政策效用持续体现,今年产销同比增长均创下了历史新高;二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新产品产值增加幅度大;三是节能减排产品市场需求量激增,带动了国三、国四产品的市场投放量,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国家及区域经济体的重视;四是重点企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尽管今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是我们仍有信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预计今年全行业将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以上,行业全年总产值将突破3000亿元,总台数将超过7000万台。

 

中国工业报:今年是“十一五”规划期的最后一年。您如何评价在“十一五”期间内燃机工业的整体表现和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的工作?

 

邢敏:我认为,“十一五”是内燃机工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在此期间内燃机行业在自主创新、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出口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内燃机自主创新方面,全行业加大了投入力度,使新产品产值增速高出总产值增速,同时产学研结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工业计量校准体系逐步健全,为内燃机工业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基础性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不断提高,与国际生产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全行业取得了巨大成效。“十一五”以来,内燃机工业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及产业集中度大大提高,有6家企业进入机械工业百强。内燃机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企业重组步伐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在产业集聚方面,内燃机工业特色产业带、工业园区发展较快。如江苏省、浙江省的小动力产品规模日渐扩大,山东、广西重型动力快速增强,通过产业集聚,有技术开发和投资实力的企业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外贸出口方面,内燃机工业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十一五”规划目标,出口产品结构、贸易方式也在不断优化。

 

在对外开放方面,内燃机行业的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潍柴集团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拥有了世界品牌、核心技术和人才,促进了高端产品研发和设计制造能力的增强。

 

在“十一五”期间,除了内燃机行业保持高速发展外,行业协会也步入了快速成长期。其中,协会在会展平台上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北京、上海相继举办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展,并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内燃机展览会。此外,协会会员不断增加,组织进一步壮大,形成了综合性与纵横交织、优势互补的协会体系,成为政府靠得住、行业离不开、企业信得过、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国际声望的行业组织。在技术法规的引领方面,协会加强了标准体系建设和配套标准、创新标准、节能减排标准,以及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等的制修订工作。

 

中国工业报:明年将进入“十二五”规划期,中国内燃机工业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邢敏:当前的大环境下,中国内燃机工业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

 

首先,内燃机行业面临着四个机遇。

 

一是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机遇。尽管美、日、欧三大市场存在动力需求的不确定性,但我国的市场份额仍有上升空间;另外,以印度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先后由复苏转入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备、工业装备等产生了强劲需求,表明提升我国动力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市场占有率的潜力巨大。

 

二是引进高端产业的机遇。由于我国同时拥有快速扩张的庞大市场与相对低成本制造的双重优势,跨国公司不仅继续把中国作为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而且计划将更多的研发活动、区域总部、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

 

三是引进科技人才的机遇。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科技人才的流动,2008年美国科技界裁员规模约18万,2009年美国失业率进一步攀高至10%,现在有相当大比重的中国留学人员已归国发展,大规模地引进科技人才的条件比较成熟。

 

四是“走出去”主动整合境外资源的机遇。金融危机后使不少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中国对外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大增,通过海外并购,低成本获取海外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市场渠道等资源,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条件。

 

其次,机遇与挑战并存,内燃机行业目前面临的三个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

 

一是面临国际竞争进入更高层次较量的挑战,二是面临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处在矛盾多发时期的挑战,三是对产业综合竞争实力考验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源于目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启动期,若干重要领域酝酿着新的突破,发达国家借助其先发优势,抢占未来竞争战略制高点日趋激化。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但我国内燃机工业在国家产业分工上还处于低端;并且由于政治较量与经济竞争相互交织,内燃机工业尽快摆脱发达国家技术上占优势的局面、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议价权并非易事。

 

第二个挑战在于推进三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力度还不到位,特别是提升发动机及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水平的扶持力度不够,致使完成三个规划目标任务更加繁重;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持续增大,人民币升值处于长期上升通道,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的难度;受投资和消费需求紧缩的影响,保持行业稳定较快发展的困难增加;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为新的起点,外商投资和市场准入条件更加宽松,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同台竞技,市场竞争更为严峻。

 

第三个挑战存在的原因是国内内燃机工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劣势尚未扭转。我国现已成为内燃机制造大国,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综合竞争实力,仍与大国的地位和形象不相匹配。

 

中国工业报:在“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行业将如何实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

 

邢敏:我认为,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期,运用科技的力量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内燃机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内燃机行业将继续倡导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手段,鼓励发展再制造工程,支持和引导发展节能、节水、节材和智能化的高附加值产品;要关注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在低碳、环保、高端产品的研制上下功夫。

 

在制定内燃机工业“十二五”规划时,行业要以实现制造业强国为目标,以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描绘今后五年内燃机工业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中,要把加快推进传统内燃机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备、全面提升内燃机装备制造水平作为中心环节;把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制造作为突破口;把立足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作为着力点,为全行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基础。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