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勘查人生——记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书来
2008-05-12 09:07  浏览:555

1968年生于辽宁凌源的王书来,今年整整40岁。自1992年从中南工业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从事矿床地质与成矿定位的预测研究工作,如今,他已经成为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的资源勘查学科带头人。
      
       作为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科技人才的优秀代表,王书来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和课题16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四等奖1项,黄金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6年、2007年、2008年研究成果荣获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研究论文获有色金属青年地质优秀论文奖,还是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地质科学技术“金锤奖”获得者。
      
       在地质勘查领域,王书来注重地质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在1999年—2001年“东天山地区构造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中,他通过背景分析研究和新类型矿床模式研究与现场调研,在预测区内经钻孔验证发现厚大的铜金矿体,发现了卡拉塔格铜金矿;2002年—2005年他主持的“新疆麦兹火山沉积盆地铅锌金成矿预测研究”项目,通过对火山沉积盆地的系统研究,预测的两个靶区现和控制铅锌资源量(333+3341)超过100万吨,为该区进一步铅锌普查奠定了基础;2007年又主持了两个勘查项目,在希勒发现和控制钼资源量(332+333)1万余吨、钼资源前景超过2万吨的中型钼铜矿床,在河北金宝矿区应用新的成矿理论,确认为斑岩有关新的金矿类型,重新圈定和控制的金资源量(332+333)达38吨以上。
      
       从2002年起,王书来完成研究成果报告、设计报告和资源潜力评价报告20多项,并先后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新疆西昆仑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成矿条件及评价研究”、“可可塔勒多金属矿带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和“萨热阔布金矿带隐伏矿定位预测研究”项目,提出了卡兰古矿带铅锌矿床类型为MVT型的新认识,发现全岩矿化的角砾岩带,总结了“可可塔勒式”铅锌矿找矿评价的有效方法组合。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