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59575011
中华压铸网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论文精选 » 正文

模具设计对铝合金压铸件质量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26  浏览次数:252
核心提示:在压铸生产中,常常会遇到很多质量问题,使得压铸件存在或多或少 的缺陷,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它与压铸件自身的设计、压铸设备的使用(特别是压 射力和压射速度)、工艺参数的选用、模具结构(特别是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合理 程度、合金熔炼的质量以及压铸操作等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姓名:刘辉 雷永伟模具设计对铝合金压铸件质量的影响
【摘要】在压铸生产中,常常会遇到很多质量问题,使得压铸件存在或多或少 的缺陷,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它与压铸件自身的设计、压铸设备的使用(特别是压 射力和压射速度)、工艺参数的选用、模具结构(特别是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合理 程度、合金熔炼的质量以及压铸操作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主要从模具的型腔数设 定、浇注系统的设计、排溢系统的设计、模具温度控制、成型零件尺寸的控制、分 型面位置的确定、模具变形等方面探讨了模具设计对压铸件质量的影响;同时,分 析了压铸件常见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措施。 关键字:模具设计 压铸件 质量 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压铸件产品的安全性和美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 压铸件的使用要求,对零件的质量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用于火车上的摇头扇支架, 在保证尺寸之外,主要考虑的是零件的强度;而用于天然气计量的仪表外壳,不仅 仅考虑的是尺寸、外观,更重要的是考虑压铸产品的气密性。良好的模具设计,可 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压铸件, 对节约材料、 能源并提高生产效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压铸件质量的模具设计因素 影响压铸件质量的模具设计因素 模具设计 在压铸生产中,产品质量与压铸件自身的设计、压铸设备的使用(特别是压射力 和压射速度)、 工艺参数的选用、 模具结构(特别是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合理程度、 合金熔炼的质量以及压铸操作等多种因素有关。良好的模具设计,是保证压铸件质 量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压铸件的设计 模具设计时,应首先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要求及工作条件,然后根据使用要求 及工作环境选择压铸性能合适的材质。但要特别注意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 量使压铸件结构简单,并注意到以下几点: (1)保持壁厚均匀且留有必要的出模斜度,避免压铸件出现气孔、欠铸、拉痕、 裂纹、变形等缺陷。 (2)尽量消除侧面凹凸和深腔。内部侧面的凹凸和深腔是脱模的最大障碍,在
无法避免时,也应保证铸件能顺利从压铸模具中取出。 (3)尽量减少抽芯部位。模具上采用抽芯机构是很常见的,但在设计时,减少 抽芯机构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既可简化结构,又可较少模具使用中的故障。 (4)消除模具型芯出现交叉的部位。型芯的交叉,不但使模具结构复杂,而且 容易出现故障,难以保障批量正常生产。 (5)消除尖角以减少铸造应力。 2、压铸工艺的制定 压铸工艺的制定 压铸 模具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压铸工艺,才能保证模具的正常使用。因为,压铸工艺 直接影响生产加工和产品的质量,而压铸工艺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结合企业的生产、 加工条件考虑,与压铸设备的性能、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关。 压铸机是压铸生产的要素之一,在压铸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材料和 工艺要求等因素选择具有不同特性的压铸机。不同型号的压铸机可提供的工艺参数 不同,可加工的压铸材料也常常有一定限制。压铸机的锁模力、压射力、动模板行 程及动、定模座板间的开距等工艺参数直接影响模具设计,也决定产品的质量能否 得到保障。比如压射力过小,往往会造成零件的欠铸。因此,必须熟悉压铸机的特 性、技术规格,以便能通过设计计算,合理地选用压铸机,保证压铸生产的正常进 行。同时,熟悉压铸机的操作规程、方法和维护保养,做到正确操作压铸机,准确 控制其工艺参数,从而,获得优质的压铸产品。 3、模具结构、加工精度及模具材料的选择 模具结构、 压铸件是由模具压铸出的,无疑模具的设计、加工、模具材料的选用等与压铸 产品质量有密切关系。模具结构不合理,无论从工艺上采取何种措施,也很难保证 产品质量。 根据压铸模中各零部件与熔融合金的接触情况和功能不同,可分为成型零部件、 结构零部件和其他机构。其中,成型零部件主要指与熔融金属合金接触并构成模具 型腔和型芯的各种零件,显而易见,成型零件直接决定产品的形状、尺寸等;结构 零件包括支承零件、导向机构、推出机构、抽芯机构等,这些机构决定模具能否正 常投入批量生产;浇注系统、排溢系统、加热冷却系统属于其他机构,也是生产合 格压铸件所必需的模具结构,缺少这些机构将导致众多的产品质量问题并加速模具 的报废。
模具材料、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热处理以及模具装配等都会影响压铸产品 的质量及模具的使用寿命。压铸模的使用条件极为恶劣,以铝合金压铸模为例,铝 合金的熔点为 580~740℃,使用时铝合金熔体温度一般控制在 650~720℃。在不对 模具预热的情况下压铸,型腔表面温度由室温直升至熔体温度,型腔表面承受极大 的拉应力。开模顶件时,型腔表面承受极大的压应力。数千次的压铸后,模具表面 便产生龟裂等缺陷。可见,压铸模不仅是在高温、高压、高速金属熔体冲刷的条件 下使用,而且,使用条件属于急热急冷型。因此,模具材料应当是具有冷热疲劳抗 力、高断裂韧性、高热稳定性的热作模具钢,如 H13 或 3Cr2W8V。同样,加工精度、 表面粗糙度、热处理如果达不到要求,也将加速模具型腔表面的损坏,进而影响产 品的质量。 4、铸件材料的收缩率 铸件材料的收缩率一般以平均百分率计算,基本可以保证压铸件的尺寸精度。 但对于高精度的压铸件,设计模具时选用材料收缩率应特别注意。必要时甚至可以 先作试验模具,在试验模具上取得需要的数据之后,再着手设计和制造用于大量生 产的模具。 二、压铸件质量与模具的关系 模具是生产压铸件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设计模具时应尽量注意使模具总体结 构及模具零件结构合理,以便于制造、使用,安全可靠;保证模具在压铸中不变形; 使金属液在模内流动稳定,并能均匀地使铸件冷却。此外,要根据生产批量,材质 情况等合理地选用适宜的模具材料。 1、模具结构要合理,模具零件的结构也要合理 模具结构要合理, 结构要合理 从强度的观点来看,把模具零件设计成整体的好,坚固耐用,在使用中不易损 坏,不易变形。但是如果压铸件形状复杂,模具零件也复杂,会使模具加工困难, 并且加工的精度不高。若把模具零件做成组合式,则可使模具的制造大为简化,易 获得高的加工精度,进而可获得高质量的压铸件。同时,整体式的零件一旦损坏, 更换异常麻烦,而组合式的可以相对轻松地更换损坏的零件;不过,组合件有可能 在零件上产生印痕,需引起注意。 2、模具型腔数的设定 模具型腔数的设 型腔数的
设定型腔数,要考虑设备能力,模具加工的难易程度,生产批量大小,铸件的 精度要求等。特别是多型腔模具,由于模具加工难度大,尺寸精度误差大,浇道配 置不易取得均衡,使各型腔铸件性能不一致。压铸件要求精度高,几何形状复杂时 最好一模一腔,多型腔模具往往用于生产小型铸件。 3、浇注系统的设计 浇注系统指从压铸机的压室开始到内浇道为止的进料通道,一般由直浇道、横 浇道、内浇道、余料四部分组成。 浇注系统不仅是液体金属充填压铸型腔的通道,还对熔融金属流动速度、压力 的传递、充填的时间、模具的热分散以及排气条件等因素有调节作用。所以设计浇 注系统必须分析铸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合金种类及其特性,还要考虑压铸机 的类型及特点等,合理地设计浇注系统。 4、排溢系统设计 排溢系统由溢流槽和排气槽组成。排溢系统和浇注系统在整个型腔充填过程中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溢流槽与排气槽的功能,是保证在液态合金充填铸型的过 程中能够及时排出型腔中的气体、气体夹杂物、涂料残渣及冷污金属等。这是确保 压铸件质量、消除某些压铸件缺陷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效果往往与溢流槽和排气槽 在型腔周围或局部部位的布局合理性、布置的位置、数量的分配、尺寸和容量的大 小等有关。 1)溢流槽的设计 溢流槽的设置,不仅可以用来接纳型腔中的气体、气体夹杂物及冷污金属,而 且,还可以用来调节型腔局部温度、改善充填条件。通常溢流槽应设置在金属熔体 最先冲击、最后充填的部位,或者在两股或多股金属熔体汇流、易裹入气体或产生 涡流的部位,以及压铸件局部过厚或过薄的部位。一般,溢流槽常设置在分型面上 和型腔内、防止金属倒流等部位。溢流槽的设计中须考虑下述五方面: (1)设计溢流槽时,要注意便于从压铸件上去除,且在去除后尽量不损坏铸件的 外观。 (2)溢流槽的布置应有利于排除型腔中的气体,排除混有气体、氧化物、分型剂 残渣的金属熔体,改善模具的热平衡状态。 (3)不应在同一溢流槽上开几个溢流口或一个很宽的溢流口。这样,可避免金属
熔体产生倒流,使部分金属熔体从溢流槽流回型腔。 (4)在溢流槽上开设排气槽时,应合理设计溢流口,避免过早堵塞排气槽。 (5)溢流槽的截面积应大于连接在溢流槽后的排气槽截面积。 2)排气槽设计 排气槽是指在充型过程中型腔内受到排挤的气体的逸出通道。原则上,排气槽 应与溢流槽配合使用,在压铸模上的开设位置应与溢流槽基本相同。这样,能够降 低溢流槽内的气体压力,更好地发挥溢流槽的作用。排气槽的设计需注意以下几点: (1)排气槽尽可能设置在分型面上,以便脱模。 (2)排气槽尽可能设置在同一半模上,以便制造。 (3)当排气量较多时,可增加排气槽数量或宽度,切忌增加厚度,以防金属熔体 堵塞或向外喷溅。 (4)型腔深处可利用型芯和推杆的间隙排气。 (5)溢流槽尾部应开排气槽,如图 1 所示。
图1
溢流槽尾部开排气槽
(6)排气槽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型腔的必要部位单独设置。 (7)排气槽通常为扁宽的缝隙式结构,其深度与浇注合金的流动性有关,一般为 0.05~0.30mm。 5、模具温度控制 模具温度控制 压铸模的温度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模温控制不好,不但影响压铸 件的内外质量(如铸件产生气孔、缩孔、疏松、粘膜、晶粒粗大等缺陷),还影响铸 件尺寸精度甚至造成铸件变形,使压铸模出现龟裂,并在铸件表面形成难以清除的 网状毛刺,影响压铸件的外观质量。以铝合金为例,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得出模
具最佳温度应控制 230~280℃,模具温度在这一范围内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铸件。 6、成型零件尺寸的控制 成型零件尺寸的控制 成型零件尺寸的 计算压铸零件尺寸时选用压铸材料的收缩率要符合实际,根据产品零件的尺寸 及压铸材料的收缩率确定型腔、型芯,不然会导致生产的产品不合格。必要时通过 试验模具实测之后再计算压铸件的尺寸。对于高精度的产品,甚至要把模具零件材 料的热膨胀及环境因素对产品尺寸精度的影响考虑在内。 7、分型面位置的确定 分型面位置的确 分型面的位置会影响到模具加工、排气、产品脱模等。通常分型面会在产品上 留下一条痕迹线,影响产品的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因此,设计分型面位置时,除 考虑到产品脱模、模具加工、排气等问题外,可把分型面位置放在产品表面质量要 求不高或尺寸精度不高的地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分型面的选择应便于压铸件的顺利脱模; (2)分型面应选择在压铸件外形最大轮廓处; (3)分型面的选择应利于浇注和排溢系统的布置以及排气; (4)分型面的选择应保证压铸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 (5)分型面的选择要便于模具制造,使制造具有可行性和加工质量的可靠性。 8、模具变形的控制 模具变形的控制 往往由于模具结构不合理或模具材料选用不当,造成模具在使用中裂口、变形, 进而导
致产品不合格,为此,在设计模具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通常压铸时,为使模具不变形错位,型腔要充分厚,安装型芯的板及垫板要充分厚, 必要时垫板下可以增加支垫。型芯与型腔要安装可靠,型芯与安装孔侧面粗糙度要 合适,粗糙度不能太低,型芯应固定,并使型芯受力均衡。模具设计时,需对压铸 模的型腔、垫板进行强度校核;对型腔壁厚进行强度、刚度校核;对垫板进行刚度 校核。除在模具结构上采取必要保证措施之外,还得选用变形小,强度好的模具材 料。另外,模具导柱与导套之间存在间隙或导柱、导套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都会影 响到产品的质量。 推出系统应设置导柱,用以防止推杆等工作不平稳受单侧磨损,保证产品受力 均匀,顶出时不使产品变形。
三、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排除措施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排除措施 缺陷及排除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排除措施表 1
缺陷 名称 产生原因 特征:铸件表皮起下 特征:铸件表皮起下,聚集气体热胀所鼓起的泡 模具温度过高 金属流卷入气体过多 气泡 涂料过多,浇注前未燃净,使挥 发气体被包在铸件表层 排气不畅 开模过早 冷却模具至工作温度 避免涡流,金属流速度不能过快 用涂料要均匀 增设溢流槽和排气道 延长持压时间;调整留模时间 排除措施
特征:金属液未充满型腔, 特征:金属液未充满型腔,铸件出现局部短缺 金属液含气量高,氧化严重,以 致流动性下降 金属液浇入温度及模具温度过 低 欠铸 内浇口速度过低 蓄压器内氮气压力不足 倒入压室内金属液太少 铸件壁过薄等设计不当 采用正确的熔炼工艺,排除气体及非金属夹杂物
适当地提高浇入温度和模具温度 提高压射速度 灌入氮气,提高压力 检查操作及金属定量装置是否失灵,并加以调整 设计铸件壁厚应大于压铸允许的最小壁厚;应放适量加工余 量;增设加强筋,使金属容易流入搭子处;转角处圆滑过渡
特征:铸件上穿透或不穿透的开裂细长缝隙, 特征:铸件上穿透或不穿透的开裂细长缝隙,开裂处金属未被氧化 铸件结构不合理,收缩受阻碍 抽芯及顶出装置在工作中产生 偏斜,受力不均匀 模具温度低 开模及抽芯时间太晚 有残余应力的铸件,在清理过程 冷裂纹 中受外力而断裂 合金成份有差错或有害杂质过 高,使合金可塑性下降 严重拉伤而开裂 操作循环太快,没有足够的凝固 时间 密集的夹杂产生应力集中,严重 时产生裂纹 高硅铝合金保温时间过长 修改铸件设计,避免收缩阻碍;壁厚应尽量均匀,厚薄转接应 缓和;增加工艺圆角;加设工艺筋;合理设计浇口系统 修正模具并将顶出装置调整好;推杆修齐平 控制模具温度至工作温度 缩短留模时间及抽芯时间 清理过程中避免剧烈的撞击
严格控制有害杂志,调整合金成分达规定范围 消除型壁的倒斜度或不平整现象,避免拉伤;避免粘模 改进操作及调整机器
消除夹杂 严格遵守工艺规范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排除措施表 2
缺陷 名称
产生原因
排除措施
特征:表面光滑、形状无一定规律的空洞(常在加工后发现) 通常在铸件壁厚中心附近为 。通常在铸件壁厚中心附近 特征:表面光滑、形状无一定规律的空洞(常在加工后发现) 通常在铸件壁厚中心附近为分散性细 。 小气孔, 小气孔,位于金属聚集处为较大气孔 浇口位置选择和导流形状不当,导 致金属液进入型腔产生正面撞击 和旋涡 选择有利于腔内气体排除的浇口位置和导流形状,避免金属液先 封闭分型面上的排溢系统; 避免采用金属液正面撞击型芯 (或型壁) 的浇口位置和导流形状; 对非良形状铸件及大铸件采用多股浇口以减少卷入气体。 采用梯形截面横浇道,在保证金属不过早凝固的条件下选取最大 的 c 值(宽度和深度的比值 c,一般取 1.5~5) ; 浇道形状设计不良 横浇道与横浇道之间的连接应避免金属液在转弯处形成低压区; 直浇道的喷口截面积应尽可能比内浇口截面积大,避免直浇道喷 口处的金属流动速度比内浇口速度高而卷气。 压室充满度不够 内浇口速度太高,产生湍流 气 孔 在型腔最后填充部位开溢流槽和排气道,并应避免溢流槽和排气 道被金属液封闭; 排气不畅 用镶拼方式增加排气; 保证足够的排气截面; 控制模具温度至工作温度。 尽可能更改压铸件结构; 模具型腔位置太深(“死区”) 加大排气道总截面积; 引导金属流先填充“死区” ; 采用通气塞。 机械加工余量太大 涂料过多,填充前未燃尽 炉料不干净、精炼不良 尽可能减少加工余量 涂料适量,吹匀;采用发气量小的涂料 炉料必须处理干净、干燥、 ,并严格遵守熔炼工艺 提高压室充满度,尽可能选用较小压室。 在满足成型良好的情况下,内浇口厚度应厚些。
特征:形状不规则、呈暗色、表面粗糙的孔洞(通常探伤或加工发现) 特征:形状不规则、呈暗色、表面粗糙的孔洞(通常探伤或加工发现) 合金热规范不适宜 缩 孔 铸件结构有热节、壁厚不均匀 溢流槽容量不够、溢口过薄 立式机器的冲头返回太快(尤其是 冲头与压室间隙太小时) .尽可能降低浇入温度,调整模具至适宜的工作温度。 改进压铸件设计,减小或消除热节;尽可能使壁厚均匀。 加大溢流槽容量、增厚溢口。 应有一定的持压时间;加大冲头与压室之间的间隙至适宜的程度
压铸件常见缺陷及排除措施表 3
缺陷 名称 产生原因 特征:铸件分型面上(或活动部位处) 特征:铸件分型面上(或活动部位处)突出过多的金属薄片 压射前机器的调整、操作不合理 模具及滑块损坏、闭锁元件失效 飞边 模具镶块及滑块摩损 模具强度不够造成变形 分型面上杂物未清理干净 投影面积计算不正确,超过锁模力 检查合模力及增压情况,调整压射增压机构 检查模具滑块的损坏程度并修整;检查闭锁元件,并修整 检查磨损情况,并修复 正确计算模具强度 检查分型面上有无杂物并清理 正确计算 排除措施
特征: 特征:铸件几何形状与图纸不符的整体变形 铸件设计不良,引起不均匀的收缩 浇口收缩使铸件局部受力不均 顶出过程中铸件偏斜 变形 开模过早 模具受疲劳应力而变形 铸造斜度太小及涂料太少 擦伤严重,使脱模时受力不均 侧浇口压铸件,各部位热量不均匀 改进铸件设计,如:改变截面厚度避免不恰当的凸块 检查并修改浇口系统以减少铸造应力。 检查铸件顶出时受力均衡情况及推杆位置。 适当延长留模时间 压铸中每隔一定时间用涂料润滑模具 改进模具;注意操作 修正脱模斜度或模具压伤面 内浇口对面的铸件边上增设溢流槽;改变浇口位置
特征:顺着出模方向损坏铸件表面的线痕, 特征:顺着出模方向损坏铸件表面的线痕,严重时成为擦伤面 型芯、型壁的铸造斜度太小 型芯、型壁斜度不对 硬度不够 擦伤 型芯、型壁有压伤 合金粘附模具 铸件顶出有偏斜 在低压区模具产生“空蚀”现象 合理设计铸造斜度 修正脱模斜度 对铝合金:提高硬度 检查并修正压伤部分 合理设计浇口系统,避免金属流对冲型芯或型壁;模具粘附处增 加涂料;提高型芯硬度和光洁度: 铝合金铁含量应不少于 0.6 % ;检查模具结构和制造的问题,并 加以修正;检查机器顶出是否均衡,并调整合适 空蚀处增加涂料,可得到改善;改变铸件设计以消除低压区。
特征:两股金属流互相对接或搭接未完全融合,其交接边缘圆滑,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特征:两股金属流互相对接或搭接未完全融合,其交接边缘圆滑,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 下有发展的趋势 金属液流动性差 冷隔 内浇口速度太低 金属液分股填充,融合不良 铸件壁过薄 排气不畅 适当提高金属液的浇入温度及模具温度;改变合金成份,以提高 流动性;避免金属液氧化过多。 提高冲头速度或比压,缩短填充时间;合理计算内浇口截面积。 合理设计浇口系统,改善填充条件;适当增大内浇口截面积; 适当增加壁厚。 设置或增添溢流槽及排气道;清理排气道;使其畅通。
四、结束语 目前模具设计基本上采用类比的方法,依靠经验进行。因此,从事模具设计者 应在生产中积累经验,特别是根据材料的压铸性能等特点所得的模具设计经验,借 助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将模具分类,使其规格化、标准化;运用计算机 辅助设计,进行自由曲面设计、流动设计、温度确定、强度计算,以提高设计模具 的速度,使模具结构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 压铸技术简明手册》 《 编写组 .压铸技术简明手册. 国防工业出版社,1980.2,ISBN:15034.1867 2、马晓录,李海平 .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ISBN:978-7-111-29209
 
 
[ 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2017会员 | 本网动态 | 付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沪ICP备15027141号-1